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2020-10-04 00:00:00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本书特色

全国青少年推荐读物
  300余首诗词,60余篇详解,用*浪漫的方式在诗意里成长,完成*传统的教养。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内容简介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中蕴藏着穿越千秋、亘古不变的美。而这种美,并非死记硬背所能体悟,也常常是青少年阅读、学习古诗词的难点所在。
  于丹老师在这本书中,特意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诗意“意象”为线索,对古诗词进行串联式的讲解,从古诗词宝库中甄选出300余首精华,并对其中60余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解读,从诗词的韵律结构、历史掌故,诗人的功名抱负、哲学追求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帮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让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意基因,经由广大青少年读者再度萌发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在诗意中完成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目录

壹 多情的春天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贰 浩荡的秋风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叁 皎洁的明月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肆 夕阳下的吟唱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节选

多情的春天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 引子 ◆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因为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 诗歌详注 ◆
  [五代南唐]冯延巳《玉楼春》(一说欧阳修作)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1]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2]芳菲次第长相续[3],自是情多无处足。尊[4]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5]。
  [1]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描写天气由冬入春,风景转佳,正是极目远眺的好时候。
  [2]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这里用到大庾岭的一则典故。大庾岭气候独特,岭上的*高处仿佛是气候的分界线,即便同一棵树上的梅花也不会同时开花,而是向南的枝条上先开花,等这些花落了,向北的枝条上才开出花来,昭示着春天的暖意由南向北而来,在这些梅花上有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体现。
  浦(pǔ):水滨。但“南浦”并不简单指“南边的水滨”,它是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自从南朝文人江淹在他的名文《别赋》里写出“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后,“南浦”便永远地带上了别离的况味。
  [3]芳菲次第长相续:这句的意思承接“北枝”一句,形容梅花从南枝开到北枝,相续不绝。
  [4]尊:同“樽”,古代的酒杯。
  [5]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称眉为眉黛。蹙(cù):聚拢,皱缩。
  ◆ 知识点 ◆
  南唐三大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两位是国主,一位是宰相,对国家大事都不在行,却都有着**等的文学才华和生活品位。在这三位词人里,今天*有名的是后主李煜,青少年知道冯延巳的却不多。这是因为李煜的词感情更加直露,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就像一个孩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号啕大哭一样,而冯延巳的词在感情上含蓄得多,像一个满怀忧伤的人咬着嘴唇,在人前故作平静,你越是静静地琢磨,静静地体会,就越是会感受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弥漫天地。如果用文学评论的语言来讲,我们可以说冯延巳的词更有艺术张力,这首《玉楼春》就是一个典型。
  所以当时代跃进北宋,刚刚打开宋词时代的时候,那些文学修养较高的词人继承的是冯延巳的风格,而不是李煜的风格。今天我们感受古典的诗词,对李煜的词一下子就会爱上,对冯延巳的词却不妨先花一点死记硬背的功夫,等年纪更大、修养更高、阅历更深之后,再慢慢地回味。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 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唐代的“酥”是一种美食,一种细腻润滑的奶制品。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断掉的蛛丝,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再晚一些日子,春光再盛一些的时候,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带着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又在我身边奶声奶气地念这首诗。每个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用小脑瓜去浪漫地想象什么叫“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地,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枝裁成了婀娜的模样吗?如今,感到疲惫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春茶,在氤氲的香雾里淡淡看着这些小时候稔熟的景象,在默诵中,心渐渐柔软松弛,被春雨滋润,被烟柳感动,就轻盈起来,如同被春风托举。还可以闭上眼睛问问内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
  ◆ 诗歌详注 ◆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
  天街小雨润如酥[2],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3]。
  [1]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所以他被称作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人论兄弟排行,不是如今天这样只论亲兄弟,而是论整个家族里的兄弟序列,所以排行的数字往往很大。水部:唐代中央部委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分为四司,水部为四司之一,人们也习惯以水部代称工部。
  [2]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一种细腻润滑的奶制品。
  [3]绝胜:远远胜过。皇都:京城,这里指唐代东都洛阳。
  ◆ 知识点 ◆
  不同的诗歌体裁有不同的写法,写律诗的手法不适合拿来写绝句,写绝句的手法也不适合拿来写律诗。韩愈的这首诗就是绝句的典范,就像一幅写意小画一样,两三笔便点染成趣,一下子抓住所咏之物的神采,形象感从文字里呼之欲出。把这首诗琢磨透了,对绝句就会一通百通。元代文人刘埙讲过,王安石早年正是从韩愈的这首小诗里悟到了写绝句的要领,后来一辈子写作绝句都在学它。
  ◆ 诗人简介 ◆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所作词留存百余首,均为小令,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
  汤显祖(1550-1616),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在戏曲创作上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近年来,于丹不仅在我国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讲座,而且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她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海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受到各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春华卷-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1

http://book.00-edu.com/tushu/jcjf/2020-10-08/2877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