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创教育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的代表作。作者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本书资料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时有洞见,因而出版后得到课程专家、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的一致好评。著名课程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评论为“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称它为“一个相关研究绕不过去的学术存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部专著……从来没有一部书,让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内涵、结构和外延有过这样一种豁然敞亮的洞察之感。”他并将本书作为其“名师工作室”学员必读的三部语文专业书籍之一,而且要求熟读精思、学以致用。窦桂梅等语文名师也都从中受到启发。可以说,这本书促进了众多语文教师迈向“专业化”。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高校将之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语文课程论方向必读专著等。因为常常脱销,一时复印成风。
本书2003年出版**版,2005年出版第二版增加了一个附录,删去了初版中理论性略强的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本次重版(2014年新版),恢复了**版的原貌,订正了前两版中的少许文字错讹。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语文教育研究者、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语文课程论方向研究生等阅读。特别适合于各类语文教师培训和研修。
【本书要点】
u试建语文教育研究归属参照系,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和七个层面。
u揭示“语文科性质”之所以成为难题的原由,追溯在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中“性质”难题的演化过程。
u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层叠蕴涵分析框架”,从课程取向、文化意识、知识状况三个方面实例分析,证明该框架作为语文课程研究公用平台的效用。
u辨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论述语文教材研究必须先行解决“语文教材内容”问题、“语文教材体系”问题。
鉴别出语文教材里“选文”的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源创教育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内容简介
语文是什么?语文应当是什么?语文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对语文来说,真有所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吗?这种分析方法有效吗?一篇选文真的可以有多个教学重点?对一篇选文的解读,真可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吗?……
语文,作为*受关注的学科,可能也是*被误解的。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把这些纷纷扰扰看个清楚。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的这部代表作,正可担当此重任。
?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凡是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的同志,只要认真阅读,都可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包括学习作风、治学态度、研究能力、学术观点、人格修养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
本书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皆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
王荣生博士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我自信多数读者是会同意我这一判断的。即使有不同意的,起码也一定会承认,今后若要从事相关研究,这部专著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学术存在。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
王荣生先生的这部论著,我将其列为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学员必读的三部语文专业书籍之一,而且要求熟读精思、学以致用。十年前,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部专著的,迄今回想起来,依然难忘当时边读边叹的那份惊喜和震撼。从来没有一部书,让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内涵、结构和外延有过这样一种豁然敞亮的洞察之感。在这部书面前,我切身感受到“学术”这两个字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力量和魅力。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
源创教育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目录
重版前言
序一·倪文锦
序二·王尚文
**章 导言:语文科课程论
第1节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
1.1 归属参照系试建
1.2 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
1.3 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
第2节 语文科课程论辨正
2.1 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
2.2 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
2.3 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
第3节 本书的结构及内容概要
第二章 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
第1节 何以有一个“性质”的难题
1.1 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型
1.2“性质”难题产生的模型分析
1.3“性质”问题研究的正常模型及偏离的原因
1.4 对待“性质”问题的合适方式
第2节 “性质”难题在历史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
2.1 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台(1904-1948)
2.2 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2.3 由正当辩护而误入逻辑答题(1978-1990)
2.4 课程取向“我主张”的曲折表达(1991-2000)
2.5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
第1节 “分析框架”概说
第2节 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
2.1 袭用框架问题之一:两极概念的实体化
2.2 袭用框架问题之二:分析能力的残缺
第3节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建立
3.1 语文教育界突破袭用框架的努力
3.2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概述
第4节 从“潜层面”分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
4.1 分析框架作为公用平台
4.2 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取样
4.3 对取样材料的“潜层面”分析
4.4“潜层面”诸成分交互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第四章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课程取向
第1节 “课程取向”概说
第2节 多元并呈的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2.1 美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2.2 法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2.3 德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2.4 日本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2.5 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对总取向的纷争及其问题
第3节 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取向
3.1 语文能力与听说读写取向
3.2 中日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比较及讨论
3.3 中美语文课程“说话”目标比较及讨论
3.4 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取向”变异
第五章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文化意识
第1节 “文化意识”概说
第2节 古与今:关于“整体感知”
2.1 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不同语境
2.2 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的含义
2.3 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教学层面的含义
第3节
源创教育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作者简介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