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2020-10-03 00:00:00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内容简介

  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而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和祖父母的慈爱,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威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巴威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做宣传工作。  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俄国1905年的革命,以武装起义的失败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斯托雷平的反动统治时期。在社会生活中,颓废、消极和失败主义的情绪增长了。  在文学领域,这种失败主义情绪表现得更为强烈。正是在这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精神混乱的时期,高尔基“匆忙地”赶写了《母亲》这部作品。  他说:“我的任务是支持低落下去的反抗精神,来反对生活中黑暗的、敌对的势力。”  正因为如此,列宁称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母亲(名家名译)》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等,无一不在小说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目录

符拉索夫病死
巴威尔艰难的成长
母亲与儿子
城里的客人
聚会
霍霍尔
罢工
巴威尔被抓
卖饭
安慰
支助
探望儿子
尼古拉
惊恐
巴威尔回来了
谈话
愤怒与愿望
商议
五一节演讲
新思想
搬到尼古拉家
送书下乡
尼古拉家的聚会
叶戈尔病逝
一切都会好起来
雷宾被捕
农民的掩护
母亲归来
地下室的聚会
监狱看望
判决
法院出来
柳德密拉
苦难的人们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节选

《母亲(名家名译)》:  “你要是喝起酒来,那还能养活妈妈吗?”  他紧闭着眼睛说:“大家都喝酒……”  母亲喟然长叹。他说得不错,她自己也明白,这鬼地方除了去酒馆之外,人们再没有别的玩的地方了。但是,她仍旧说:“可是你不要喝!该你喝的那份儿,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的苦够多了……你可怜可怜你妈妈,好不好?”  听着这悲伤而温和的话,巴威尔逐渐地清醒过来,仔细地望着母亲。  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驼背,被长期劳作和丈夫殴打所折磨坏了的身体,行动起来毫无声响,总是稍稍侧着身子走路,好像担心会撞着什么似的。宽宽的椭圆形脸庞刻满了皱纹,而且有点浮肿,一双不安而哀愁的眼睛黯淡无光。  她的右眉上面有一块很深的伤痕,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往上吊,看上去好像右耳比左耳略高一点,这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种小心谛听动静的神态。在她又黑又浓的头发里面,已经杂有一绺绺的白发了。她整个人都显露着悲哀与柔顺。  泪珠儿慢慢地顺着巴威尔的面颊滑下来。  巴威尔母子俩的日子过得比先前更安静、更稳妥了,与工人区其他各家相比有点不同。  年轻人所需要的一切,巴威尔都有了:手风琴、衬衫、漂亮的领带、套鞋、手杖,一切他都买了。一开始他和同龄人一样,也出席晚会,也学会了加特里尔舞和波尔卡舞。每逢假日,他总是喝醉了才回家。早上醒来的时候,觉得头痛、胃痛,脸色苍白,没有精神。  有一次,母亲问他:“怎么样?晚上玩得高兴吗?”  他用一种阴郁焦躁的口气回答:“闷得要死!不如去钓鱼,那样倒还好些呢,或者一一去买上一支猎枪。”  他沉默寡言,一对大大的碧眼和母亲一样,总是不满地望着什么。他既没有买枪,也没有钓鱼,却很显然地离开了一般人所走的旧路:晚会不常去了,休息日往往到别的地方去,可是,回家时并没有喝醉。  母亲非常留心巴威尔的行动,她觉得儿子浅黑色的面孔渐渐地变白了,眼神也越来越严厉,嘴唇总是紧闭着。他仿佛是在对什么事情生闷气,又好像有什么疾病正在耗损他的体力。从前,常有伙伴来找他出去,但是现在由于总是碰不上他,大家也就不来了。  母亲看到儿子和别的青年工人不同,觉得很高兴,但她能看出来,他是在专心致志地从生活的暗流中朝其他地方游去——这在她心中又引发了一种茫然的忧虑。  他开始拿些书回来,悄悄用功,读过的书立即藏起来。有时候,他从那些小册子里面摘录些什么,写在单页纸上,写好之后,也藏起来….  母子之间不常说话,只是偶尔在饭桌上,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在休息日,他总是一早就出去,直到深夜才回家。她知道他是到城里去看戏,但奇怪的是城里没有一个人来看他。  有一次,巴威尔拿回了一张图画,把它挂在了墙上。画上有3个人,他们正一边谈话,一边轻快而勇敢地向前行进。  “这是复活的基督到哀马乌司去。”巴威尔这样介绍说。  母亲很喜欢这张画,可是她心想:“一方面尊敬基督,另一方面却不到教堂里去……”  在那个木匠朋友替他做的书架上,书逐渐地多起来,房间也收拾得令人感到畅快。他对母亲说话时用“您”,有时他忽然温柔地对母亲说:“嗳,妈妈,我回来迟一些,请您不要担心。”  ……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作者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苏联时期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代表作品有《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底层度过。他早年的不平凡经历在他著名自传体三部曲中进行了生动记述,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很具有社会意义。

名家名译 名家推荐:母亲

http://book.00-edu.com/tushu/jcjf/2020-10-06/2850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