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同行:追寻教育理想国 内容简介
本书从哲学的层面深入探讨了教育的问题。追溯教育的源头,探索人的存在于发展作为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以审视当下的教育带动对两种关系所产生的教育图景的思考,初步建构起体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文化模型。
诗意同行:追寻教育理想国 目录
**章 追寻:心中的理想国
一、追寻理想国
二、寻找教育理想国
(一)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
(二)孔子的教育理想国
(三)尼尔的教育理想国
(四)陶行知的教育理想国
(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国
三、成长案例:我之所遇
(一)永远的方老师
(二)那个静待花开的夜晚
(三)灵感在梦中降临
第二章 探索:教育因人而存在
一、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一)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
(二)人在与环境相处中成长
(三)成长案例:我之所为
二、教育因人而存在
(一)人让教育获得存在的意义
(二)人的现时性决定教育属于未来
(三)成长案例:我之所行
第三章 辨析:教育的两种关系
一、我们的教育怎么啦
(一)教育的多元焦虑
(二)教育是否切切实实存在着
(三)案例:我之所思
二、两种关系的教育图景
(一)“我一它”关系和相应的教育图景
(二)“我一你”关系和相应的教育图景
(三)案例:我之所获
……
第四章 借鉴:教育理想国之他山之石
第五章 探索:“同行”教育理想
后记
诗意同行:追寻教育理想国 节选
《诗意同行:追寻教育理想国》: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在帕夫雷什中学践行了他的教育理想。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所领导的那所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长达30年的“教育实验”,他既是校长,又是任课教师,还当班主任;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科学研究专家。这让他得以全面考察教育现象,把学校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现象放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中进行综合的研究。他的教育著作,既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的高度,又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推行公民精神教育,让学生学会心中有他人、以德报怨、热爱劳动、善良仁爱以及与坏人坏事做斗争。他带领学生去郊游,一课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之中,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孩子在大自然的游学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和连贯地表达思想,思维和情感达到统一。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引领教师进行深入儿童思维奥秘的集体科研活动,上游览课,编写上游览课的书籍,到大自然当中寻找智慧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现象,然后开展研究,再实施智慧的教育。针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爱读的书。阅读和劳动在帕夫雷什中学得到无与伦比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只有阅读,才能让学生从“学习困难”中解放出来,获得学习的兴趣和智力的发展;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富有特色,这些劳动措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发展智力和促进个性才能自由发展的基地,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养蜂小组,取得了比农庄一般产量高达10倍的蜂蜜产量;育种小组的学生,为全区培育了一种含蛋白质更高的小麦品种;有的学生在六年级就学会了果树嫁接的技术,连生物老师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异。所有八年级学生都会操纵内燃机、微型汽车和摩托车,其中75%的人能够正式驾驶汽车和拖拉机,而九至十年级的学生都会开拖拉机。学生在劳动中掌握了劳动的本领,获得了劳动的智慧,也收获了幸福生活的要领。帕夫雷什中学让学生走上了成为幸福人的康庄大道。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给教师提出大量宝贵的建议,如“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怎样检查练习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怎样培养记忆力”“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要思考,不要死记”“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跟鲜活的教育案例融合在一起,他把教师也带上了教育研究的幸福大道。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所建构的教育“理想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深入分析,基本上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理想化特征。理想是出于对现实的洞察和反思,柏拉图目击了雅典体制的反复和价值观的混乱,尤其是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让柏拉图意识到要杜绝世间的罪恶,就必须由正确的哲学——“善念论”来统领国家。人的天赋素质的差异,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转向,这个艰难的素质提升过程,必须有合适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来培养。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社会需要靠培养懂“仁”“礼”的君子来重建,因此他致力于培育和扶持君子。尼尔感受到大人的意愿对孩子的控制和误导,认为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自以为是的教育者的刻意智慧只会造就一些机器人,因而提出与其培育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育快乐的清道夫的大胆想法,在夏山学校推行一系列打破常规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重获自由、自信,在自己治理自己的过程中学会了自觉与自主。陶行知对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脱离生活教育的状况深恶痛绝,对不顾学生和社会需要的注入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地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了普及民众教育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深入体察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敏锐地觉察后进生的内心渴求,探索出科学而又不囿于常规的教育方法,寻找到一个又一个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秘诀”。理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这是建构教育理想国蓝图的根本要素。 ……
诗意同行:追寻教育理想国 作者简介
阮美好,广东阳春人,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常务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江门五邑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中小学语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教育和教育管理。曾获东莞市小学语文课程实验先进教师、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教育系统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称号,是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先后参与撰写《名师谈高效课堂》《名师教学风格的多维度解读》《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等书籍。2014年2月编著出版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2018年12月出版研究成果专著《语文教师教什么——基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