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教材教辅 > 正文 返回 打印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2020-09-23 00:00:00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立足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概貌,从社会文化、文学理论、创作实践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很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艺思潮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和梳理。同时,还在论述中对各种文艺思潮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了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教材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相结合、学理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生动地了解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现状和态势。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目录

导论 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章 本体论文艺思潮
**节 西方文艺学范畴的“文艺本体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文艺本体论”话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第二章 主体论文艺思潮
**节 文艺主体性的迷失与复苏
第二节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学术论争
第三节 文艺主体性的退化与深化

第三章 生产论文艺思潮
**节 艺术生产理论的出场、理论渊源和流变
第二节 全面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第四章 价值论文艺思潮
**节 价值论文艺思潮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文艺丰富价值的全面展开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六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节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自然主义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起因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演变及命运
第二节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
第三节 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分析

第九章 人本主义文艺思潮
**节 中国当代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话语资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本主义思潮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文精神”思潮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节 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第三节 “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显现方式

第十一章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
**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与中国女性文学奠基
第三节 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节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特征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取向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话语的审美形态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第十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
**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脉络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历史的隐喻与现实的批判

第十四章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
**节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出场
第二节 消费主义文艺的主要文化模式
第三节 中国当下消费主义文艺凸显类型
第四节 消费主义的历史迷失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接受

第十五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节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第三节 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十六章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
**节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演变
第二节 文艺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第十七章 文化批评与泛文化主义文艺思潮
**节 文化批评思潮
第二节 泛文化主义思潮

第十八章 通俗文艺思潮
**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流变
第二节 通俗文艺之辨
第三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四节 通俗文艺思潮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误区

**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节选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围绕文艺主体性问题的困惑、探索与论争,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主体性”是在新时期以后才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的,但在百年文论发展过程中,主体性问题始终是人们所关注的。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以“人”的发现和个性主义的张扬为显著标志的。以鲁迅、茅盾、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们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出于现实变革的历史要求,提出了以文学启蒙人生、革除国民性中的“劣根性”、塑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形象的创作理念。他们大力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使之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相融合,不仅奉献出一大批足以彪炳史册的优秀作品,而且初步建构了总体上比较适合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如对“写实文学”的强调,对“人的文学”的倡导,对作为封建道统的附庸而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文艺观念的彻底反拨等,使得20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建设开始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  从“革命文学”开始,文学的发展与社会革命的结合日益密切,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主流。由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规定,革命文艺理论家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而较多地强调民族的、阶级的、群体的历史创造性,忽略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人类解放与个性解放的内在一致性。这样一种文学观念必然导致创作和作品在描写人的丰富个性和充分实现作家的主体性等方面受到局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弘扬文艺的政治本质和政治功能,使得文学艺术在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发挥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重大作用,显然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的错误观念的指导,我国迟迟没有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坚持革命战争状态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面对已经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这种变化了的新的历史环境,文艺界的领导人过于偏执和悖谬地继续强化“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功利主义的文艺思想。这种带有专制性、强制性和排他性的文艺观念与文艺政策的独尊和权威,酿成了20世纪5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主体论思想的粗暴批判。  文艺创作的主体性理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胡风强调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批评了以茅盾、周扬为代表的“再现论”文艺观和以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为代表的“表现论”文艺观,另辟蹊径,倡导一种体验性的现实主义的文艺观。他既强调文艺对生活的依存关系,要求文艺忠实于现实生活,审视普通大众“精神奴役的创伤”,揭露、剖析国民的弱点和劣根性,又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要求作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体验”和“化合”生活,通过与对象的“拥抱”、“肉搏”,达到主、客体相互“交融”,以实现创作主体的“自我扩张”,*终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生相克”的复杂过程完成现实主义的创作。这些关于文艺主体性的理论观点无疑有着一定的合理的思想内核和学术价值。胡风的文艺主体性理论的叙述方式虽然可能带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痕迹,但绝不能归结和上纲上线为反现实主义,它只不过是对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反拨。  对胡风包含着真理因素的文艺主体性理论的严酷的政治裁决,导致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变成了人们不敢涉足的理论禁区,造成在文艺创作上对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的漠视和对思想统一的过分要求,在文艺题材的选择上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尊重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在文艺批评上则一味地强调阶级意识和群体意识,不允许各种不同的批评范式、批评理论、批评实践的合法存在。所有这些弊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大肆泛滥,曾经被五四运动扫荡过的封建专制主义死灰复燃,对神性的迷狂和崇拜成为一种深层的价值轴心,支配着人们的精神想象,抹杀了人的感性的自由本性。“神性时代”对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和反动,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创伤,成为几代人心灵中难以抹去的梦魇。文学艺术完全沦为“四人帮”实施政治阴谋的舆论工具,被极度政治化了的新古典主义和禁欲主义泛滥成灾。“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和“高、大、全”的创作模式制造了一批批人格化了的“神”。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沦为极左路线的传声筒,尽管这些人物形象头上罩着“革命”的灵光圈,嘴里喊的都是大公无私、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口号,实质上却表现出一种愚昧的信仰、无知的狂热、盲目的崇拜和对未来的虔诚而又空洞的追求。这是以貌似肯定的方式对人的主体意识的亵渎和践踏,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的政治群体和政治集团的主体性的恶性发作和狂热表演。  ……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陆贵山(1935-),辽宁辽阳人。长期从事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成为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文学组召集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首席专家。著述300万字,个人专著8部,辑有《陆贵山文集》(8卷本)和《陆贵山论集》(2卷本)。多次荣获中央级、省部级奖项。  多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学术思路,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影响。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3版)/陆贵山/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http://book.00-edu.com/tushu/jcjf/2020-10-02/276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