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2020-06-10 00:00:00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本书特色

本书为人们区分日常行为中的加法行为和减法行为,旨在指导人们提升个人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激发团队成员的表现,使个人和团队实现目标,达到*佳状态。这是一本适合零售和团购的管理图书。
人生处处有加减,人人天天做加减。
作为普通员工,我是我自己的推动者,还是我是我自己的挡路人?
作为管理者,我成为了别人成长的资源,还是成为了别人成长的障碍?
作为领导者,我造就了别人的优秀,还是催化了别人的无能?
每一个人都期望在一个积极、高效、有活力的团队中发展,然而,当你在埋怨别人的过程中消极、拖延和得过且过,你就只是加法的一个期望者,你的行为和表现在为你的期望做减法,你成为了团队中事实上的减法。
人是重要的资源,但人也是问题的根源。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资源,别人才是问题的根源,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导致很多问题的一个根源。
一切奥妙,尽在《加减》。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内容简介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在自己的人生中,还是在一个团队中,基本上有两种表现方式:做加法,或者做减法。加法让人更有力量,帮助人达成目标,减法让人变成问题,阻碍人达成目标。
加法和减法之间,隐藏着很多能量和障碍,隐含着很多管理的诀窍。比如,一些看起来是在做加法的表现,实际上却是在做减法;再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为团队解决问题,实际上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大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加法的输出者,也可能是减法的输出者;任何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做加法或者做减法,也在为别人、为团队做加法或者做减法。
有效区分自己的加法和减法,会让自己更有影响力;有效区分他人的加法和减法,会让自己更有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有效区分团队中的各种加减法,会激发团队成员的表现,让团队成为优秀的团队。
增加加法,减少减法,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中有一个关键点:你需要明白哪些行为是加法,哪些行为是减法,还需要将那些被误认为是加法的减法给有效地区分出来。因此,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区分,提出了16个非常实用的加减原则,让人们能够看清楚问题的真相和根源,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盲点浮出水面。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目录

前言
**部分 团队关系
 **章 价值观上的黑白道
  1.1 何谓志同道合
  1.2 组织中的同流合污
  1.3 源头在哪里
  1.4 合作的终极对象
  1.5 减“污”加“志”
  1.6 教练案例:教练的同流合污
 第二章 人和方法孰轻孰重
  2.1 老板想方法,员工谈论战略
  2.2 组织中的“目中无人”
  2.3 方法不是障碍,人是障碍
  2.4 怎样以人为本
  2.5 减“法”加“人”
  2.6 教练案例:真的以人为本吗
 第三章 团队中的学习模式
  3.1 免费培训成为被迫培训
  3.2 克服组织防卫
  3.3 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
  3.4 学习“我”自己
  3.5 在体验中学习
  3.6 减“单”加“双”
  3.7 教练案例:测试学习模型
 第四章 团队成员的情感距离
  4.1 亲密关系与凝聚力
  4.2 心理边界:地盘的切割线
  4.3 有必要制造神秘感吗
  4.4 企业的外部心理边界
  4.5 扩大团队地盘
  4.6 编织亚血缘关系
  4.7 减“疏”加“密”
  4.8 教练案例:洞察团队关系
 第五章 推和拉的合作惯性
  5.1 团队合作是一种惯性
  5.2 两种沟通模式
  5.3 对口型
  5.4 个性上的胜利
  5.5 换位思考
  5.6 团队成员的评估偏见
  5.7 减“对”加“持”
  5.8 教练案例:对口型的被教练者
 第六章 责任面前的两种选择
  6.1 负责任的三层含意
  6.2 与我有关
  6.3 行为还是意愿
  6.4 在哪个层面上负责任
  6.5 为什么选择借口
  6.6 负责任的方向
  6.7 “负责任”不是武器
  6.8 减“推”加“责”
  6.9 教练案例:负责任的范围
第二部分 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第七章 团队成员的目标
  7.1 悄然发生的目标转移
  7.2 干扰来自哪里
  7.3 你有多少不喜欢
  7.4 “不能”与“不为”
  7.5 情绪掩盖的饱和点
  7.6 谁的目标
  7.7 减“扰”加“标”
  7.8 教练案例:“没办法”的真相
 第八章 执行中的问题叠加
  8.1 谈论问题还是谈论解决
  8.2 我就是问题
  8.3 成为别人的钥匙
  8.4 注入希望
  8.5 引发改变
  8.6 减“锁”加“解”
  8.7 教练案例:股东间的冷战
 第九章 绩效的看齐标准
  9.1 绩效减速带
  9.2 结果不等于成果
  9.3 增加绩效的维度
  9.4 择高处立
  9.5 减“付”加“效”
  9.6 教练案例:你将如何教练
 第十章 制度的实施和出发点
  10.1 组织中的制度困境
  10.2 制度覆盖下的潜规则
  10.3 动机决定真相
  10.4 洞察出发点
  10.5 出发点决定冲突的类型
  10.6 刚性和柔性
  10.7 减“械”加“察”
  10.8 教练案例:都是出发点惹的祸
 第十一章 团队的奖励对象
  11.1 一枝独秀的杀伤力
  11.2 田径队和篮球队
  11.3 团队中的非职务角色
  11.4 成员的“反射”功能
  11.5 减“个”加“团”
  11.6 教练案例:不同角色的教练方向
第三部分 领导者的乘除程序
 第十二章 领导者的假设
  12.1 两种不同的假设
  12.2 X理论和Y理论
  12.3 *核心的乘除法
  12.4 正向理解
  12.5 信任和约束
  12.6 减“疑”加“信”
  12.7 教练案例:领导者的反思
 第十三章 塑造组织气氛
  13.1 组织气氛由谁决定
  13.2 领导者在推动什么
  13.3 下属的推动力
  13.4 负面标签
  13.5 减“负”加“正”
  13.6 教练案例:测试你的推动方向
 第十四章 领导者修炼
  14.1 言和行的匹配度
  14.1 领导者的自律
  14.3 高层是团队吗
  14.4 向内看
  14.5 包容的智慧
  14.6 减“负”加“容”
  14.7 教练案例:虚假的用人不疑
第四部分 团队教练的加法原则
 第十五章 团队教练的出发点
  15.1 对话的焦点
  15.2 技巧迷恋
  15.3 放下权威心态
  15.4 为效果负责
  15.5 减“我”加“你”
  15.6 教练案例:炫耀的教练
 第十六章 团队教练的立场
  16.1 保持中立
  16.2 为对方保密
  16.3 拒绝双簧戏
  16.4 相信可能性
  16.5 对话中的时间维度
  16.6 “成为”教练
  16.7 平衡的境界
  16.8 减“好”加“中”
  16.9 教练案例:团队教练表现评分
附 录 团队教练的过程和能力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节选

前言

这是一本激发自己和他人的力量、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的原创著作。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在自己的人生中,还是在一个团队中,基本上有两种表现方式:做加法,或者做减法。加法让人更有力量,帮助人达成目标,减法让人变成问题,阻碍人达成目标。
加法和减法之间,隐藏着很多能量和障碍,隐含着很多管理的诀窍。比如,一些看起来是在做加法的表现,实际上却是在做减法;再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为团队解决问题,实际上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大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加法的输出者,也可能是减法的输出者;任何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做加法或者做减法,也在为别人、为团队做加法或者做减法。
有效区分自己的加法和减法,会让自己更有影响力;有效区分他人的加法和减法,会让自己更有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有效区分团队中的各种加减法,会激发团队成员的表现,让团队成为优秀的团队。
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让人们看到很多管理问题的盲点和真相,看到很多现状与自己的关系。事实上,很多管理困境的出现,不是因为管理者不想解决问题,也不是因为管理者不努力,而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结果,管理者越是努力,越适得其反。
增加加法,减少减法,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中有一个关键点:你需要明白哪些行为是加法,哪些行为是减法,还需要将那些被误认为是加法的减法给有效地区分出来。因此,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区分,提出了16个非常实用的加减原则,让人们能够看清楚问题的真相和根源,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盲点浮出水面。
这种区分的方法来源于团队教练。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团队教练(Team Coach)领域的专家,对解决“人的问题”、挖掘人的潜能和开发领导力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图书采用加减法的角度,对组织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案例。整本书使用了团队教练的核心方法,却不集中探讨团队教练的专业理论,而是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领导者和管理者阅读,也适合每一个想得到更多资源支持的人阅读,因为,人人皆是资源,而能否获得这种资源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一直在为自己、为别人以及为你想整合的资源做加法。
这是一本负责任的著作,两位作者立足于实践,又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理论,在借鉴世界大师的理论的同时,又进行了独立而深入的思考。相信这一份负责任的心态和行动,能够让你读有所思、思有所获。


第六章 责任面前的两种选择

负责任VS推卸责任

每个人至少有三种选择:不负责任地敷衍了事、很负责任地推卸责任、真正承担责任。作为领导者,只有当你有效区分出这几种选择,并找到背后的原因,你才是真正的在负责任。第六章责任面前的两种选择

6.1负责任的三层含意
领导者都期望团队成员能够负责任。然而,怎么样才算负责任?为什么人们喜欢推卸责任?团队中的哪些动作将强化成员的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并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你要承担责任!”——这一句话基本上产生在某种不好的情况出现之后,其目的是追究责任,有时候是为了进行惩罚。人们对负责任的另一个理解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
在团队教练看来,负责任有三层含义:**层含义,负责任是一种意愿;第二层含义,负责任是一种承诺;第三层含义,负责任是一种行动。
负责任是一种意愿。对一件事情,只有当你内心有负责任的意愿时,你才会认为事情真正与你有关,否则,即使事情本身与你有联系,你也会在心里和口头上进行推脱。从逻辑上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展与每一个员工都有关联,然而,只有那些具有负责任意愿的员工,才会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与公司的发展有关的。
负责任是一种承诺。“我愿意为此负责”是一个口头承诺,真正的承诺在人的内心,也只有具有负责任意愿的人,其口头承诺才是真正有效的。当一个人进行了真正的承诺后,会重视自己承诺的事情,如果完不成这件事情,会产生焦虑和着急等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感到不安或者愧疚。
没有真实的意愿,却口头承诺负责任,犹如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永远无法兑现。当一个人拍着胸脯说:“这个事情包在我身上”,结果却永远没有下文,这样的承诺是假负责。出现假负责的承诺,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是习惯性的乱承诺,有些人是顾及面子不好当面拒绝,采用这种方式来应付。无论如何,假负责的口头承诺,其实是承诺者没有负责任的真实意愿。
负责任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让自己承诺的事情发生,另一个是当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或者没有像预期那样发生的时候,能够主动承担由此带来的所有后果。
这三层含义是递进关系,人们有了意愿,才会真正承诺,有了真正的承诺,才会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可见,负责任的意愿是*重要的,它决定着人们承诺的真实性和选择什么样的行动。
用平时人们常用的词语来理解,这三层意思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责任心和承担责任。概括而言,负责任包含责任心和敢于承担责任两个方面,责任心则包含负责任的意愿和承诺,承担责任就是对这种意愿和承诺用行动来承担。是否有责任心,可以通过外显的行动显露出来。
6.2与我有关
负责任有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一般体现为某一件(类)事情或者某一个(些)人。
负责任的本质就是内心同意这些对象与自己有关,愿意为这些对象付出自己的智慧、精力、感情、时间和资源。否认这些对象与自己的关联,不愿意为它们进行付出和担当,就是推卸责任。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可是人们经常忽略**层的意愿,强迫别人负责任。
“你必须对这个任务负责任!如果完不成,你就走人!”总经理很生气地说,市场总监低着头一声不吭。
两人为了一个新的任务已经争论了很久。市场总监认为新的任务原本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增加这个任务会加大自己和团队的压力,会影响到既定目标的实现。总经理认为市场部理应担任执行新任务的职责,为公司开发新的赢利模式做出尝试。
在彼此不能说服对方的情况下,总经理忍无可忍,*终用上述方式来强迫对方负责任。事已至此,市场总监在口头上选择了“同意”,内心却并不服气。
强迫性的负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解决问题之道。有效性取决于对方在强迫之下的回应方式,如果对方选择服从,能够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如果对方选择抗拒,则会出现意外的结果。在极端的情况下,强迫性的负责任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比如法院的判决,就是通过强迫性手段让某一方承担责任。
强迫性的负责任,解决的是第三个层次的行动,一般情况下解决不了**个层次的意愿。人们在强迫下也会承诺,不过承诺的动机不是负责任的意愿,而是为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惩罚,或者为了避免更多的惩罚。没有解决意愿层次的负责任,不是持续有效的负责任,因此,企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强迫性。
空头支票型的假负责,尽管在口头上承诺负责任,内心却承诺于“与我无关”,后者才是真实状况。
6.3行为还是意愿
有管理者提出:负责任的三个层次这个区分很好,但是很难做到。他认为,按照常规,应该遵循行为—承诺—意愿这个顺序。他还举例子来说明:新员工入职,*先做的是入模子培训,强行让他们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强行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到一定阶段才可能渗透到意愿层面。而且,让员工愿意为公司负责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让员工主动去思考公司的发展,则几乎不可能。
我们不否认这种顺序的客观存在,也不否认很多管理者用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在他的团队中,让员工负责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让员工主动去思考公司的发展,对他的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
经过观察发现,这又是一种熟练的无能为力。因为这位管理者很熟练地使用行为—承诺—意愿的顺序,他所有的关注点全部在行为上,用力点也在员工的行为上,他没有花精力去考虑员工的意愿,不客气地说,他还没有意识到员工的意愿是何等重要。当他发现员工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选择的方式是增加对员工的不信任,强化自己认为的“员工是不负责任”的看法。他的思考点根本还没有进入到意愿这个层次,更不会知道如何去有效影响员工的意愿了。
这位管理者曾经尝试用钱来解决责任心缺乏的问题,对于那些他认为有责任心的员工进行奖励,对那些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则进行惩罚。后来他发现,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奖励和惩罚使得整个团队的责任心更加涣散。对此,我们和少数员工进行沟通,他们的回答让人惊讶:除了拿工资外,这个企业没有吸引自己的地方,有机会我就会跳槽,还要负什么责任?
阿吉列斯认为:下属的工作效率低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领导者对提高团队的效率负有责任,他制止了效率低下的做法,却并没有改变下属不负责任的想法。领导者还没有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
员工不愿意负责的原因是什么?员工选择不负责任的方式,其内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根源不在行为,而在意愿。教练对于负责任这个管理概念的使用,不是满足于分析行为本身,而是洞察行为背后的愿意和不愿意,洞察真正的原因。
6.4在哪个层面上负责任
负责任建立在意愿的基础之上。意愿有多强,责任心就会有多强,意愿在什么层面和范围,责任心就会在什么层面和范围。
团队成员的负责任,至少有6个层面:自己、职位、团队、企业、行业和社会。为自己负责,为职位负责,以及为团队负责,人们不会对这三个层面的负责任产生疑义。但是,对于后面三个层面的负责任,有人会存在疑问:这些层面与我又没有*直接的关系,凭什么要我负责任?
作为管理者,有两种简单的方法来对付这个疑问:**,明确告诉对方,你既然享受企业的工资福利,就没有选择和商量的余地,企业需要你负责任,你就必须负责任;第二,认定员工没有责任心,并且将这个认定结果融合进员工的考核和升迁之中。方法简单快捷,效果却值得商榷,按照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的定义,这是一个症状解,解决的是表面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根本解。
让所有员工从踏进企业的那一天开始,就以主人翁的身份来思考和行动,这是异想天开。那些勇于承担更大范围责任的员工,除了他们以前形成的责任心这个原因之外,企业中一定有某种东西触动了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责任心的范围从“自己”逐渐扩大到企业、行业和社会。这就像“胸怀大志”,绝大部分的“大志”是培养出来的,或者是被环境所熏陶出来的,先天的“胸怀大志”根本不存在。
触动员工的责任感,让员工在意愿上产生共鸣,从而愿意将自己与更大范围的对象相关联,这才是一个根本解。用什么来触动?可能是企业的价值观,可能是一个团队的追求,可能是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是产品带来的革命性创新。无论何种因素,均是集中在员工的意愿上,员工愿意为这个触动自己的东西进行承诺和承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你愿意在更大的层面上负责任,你就会得到更大的机会。”类似的道理,只有在员工主动打开接受频道的条件下才有用。缺少内心的共鸣,再多的道理也只能是说教。事实上,每个层面的负责任,*终都将与“自己”这个*基本的层面有关,都能给自己带来价值和收益,而这个事实也只有在团队成员真正这样想的时候,才会催生更大的责任心。
强化员工的共鸣,可以强化员工的责任心,团队的共鸣程度越高,团队的责任意识也就越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善于运用教练的方式,让员工看到负责任与自己的内在联系,看到负责任对于自己的价值,通过员工内心的共鸣,产生负责任的意愿。
洞察“不愿意”的因素,有助于领导者找到“愿意”的因素,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不妨看一看员工为什么会寻找借口?为什么会推卸责任?
6.5为什么选择借口员工
找借口,是怕承担责任。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员工为什么怕承担责任,怕承担一些什么责任?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员工在找借口的时候,有一种他在乎的东西在发挥作用,这个作用促使他选择了找借口,而不是直接面对责任。那么,员工在乎一些什么呢?
怕麻烦。当团队成员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和别人界定得很清楚,忽视团队利益的时候,他会很清楚地计算哪一些事情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哪一些事情不属于自己,对于他认为的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他不想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在他看来,付出后没有收获的事情,是麻烦的事情。
逃避不利于自己的后果。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会百般狡辩,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害怕承认责任后,一旦组织追究起来,自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这个后果包括外界的惩罚和失去有可能得到的机会。而承担不利于自己的后果,需要开放的心态,更需要勇气。
怕吃亏。这个方面和怕麻烦有相似之处。吃亏心理是对比出来的,一定存在对比的参照物。有些人用团队中其他人的状况来进行对比,有些人用公司支付给自己的报酬来进行对比。当觉得自己将要付出比别人多,或者付出的比自己收获的多的时候,吃亏的感觉就会产生。
价值观冲突。团队成员对于那些有违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意愿会降低,甚至产生排斥和抗拒。价值观产生冲突后,成员就难以有真正的责任心。
阴影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一般是受过去的经历影响。如果曾经因为负责任而得到了不好的后果,有些人会选择这种方式来逃避。
在找借口和负责任之间有两股拉力,一股是逃避员工所在乎的这些内容的拉力,一股是责任心的拉力。当逃避的拉力大于责任心的拉力,员工就会找各种借口。
有人会说,员工的在乎不可避免,因为人都是在乎的。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明白的是员工究竟在乎什么,明白员工找借口的真实想法。尽管人人在乎,但是不同的人,在乎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当一个人执著于无效的在乎(相对目标而言),或者执著于低层面的在乎,那么就会影响到更大的成就。领导者运用教练方法,就是让员工看到:**,自己在乎的是什么,第二,自己在乎的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第三,自己在乎的是在什么层面。
6.6负责任的方向
一意孤行的人,并不一定是不负责任的人。一意孤行者往往很果断:“出了问题我负责任!”当问题真的出现后,他会主动承担一切后果。可是损失已经造成,即使追究责任也无法挽回损失。
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完全听不进团队成员的建议,这种一意孤行有时候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一意孤行造成的却是损失。一意孤行是将责任心集中到了不负责任的方向,相关成员越是负责任,结果可能会越糟糕。
从加减法的角度看,负责任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对团队有利的方向,一个是对团队不利的方向。如果成员在意愿、承诺和行动方面都积极负责,但是选择的是一种对组织有伤害的方向,或者选择的是对组织有伤害的方式,那么,这种看似负责任的行为,实则是不负责任。
负责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什么,有时候不做什么也是负责任。是不是负责任,关键看你的“做”和“不做”是否对团队和组织产生正向价值。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负责任的过程中,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与行为紧密相连,行为产生结果。仅仅有负责任的意愿,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用负责任的意愿造成不负责任的结果。
6.7“负责任”不是武器
值得警惕的是,负责任很容易被当成一个指责别人和制约别人的“武器”。我们观察过一些管理者,动辄指责团队成员不负责任,“你要负责任”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当“负责任”成为武器后,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以“负责任”为理由来要求他人,另一个是以“负责任”为把柄来教训他人。
我非常讨厌人家动不动就跟我说“你要负责任”,或者整天跟人说“你要负责任”。负责任是从自己做起的,是生命的流露,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更不是一种交换——“我已经负责任了,你呢?”
把负责任当武器,说到底还是自我,缺乏一颗包容的心。内心缺乏包容,什么东西到手上都可能变成武器。
—— “你要负责任”的受害者
管理者拥有追究他人责任的特权,这个特权是职位所赋予的。然而,追究责任的方式,也可能穿插着不负责任的行为。下属出现错误,很多管理者会追究下属的错误,并且给予下属一定的惩罚。这里面有这一种可能性:下属的错误正是管理者的做法所导致的。从负责任的角度,下属对出现的错误有责任,管理者对下属出现错误的原因有责任。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仅仅惩罚下属的错误,对原因却毫无觉察,或者根本不予理会。这种事实上的不负责任,导致的是下属的不满。
当领导者经常使用“负责任”这个武器来指责和惩罚下属时,下属可能会选择逃跑(辞职),也可能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无错就是功。一旦“不出错”成为团队成员的首要目标,绩效和效率都会大大降低。
需要强调的是,“负责任”是成员在内心认同“与我有关”,其*终目标是成员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在自发的动力驱动下去解决问题和承担后果。把负责任当成武器,使用的是一种强制的方式,强制成员服从负责任,成员如果不服从,就会被贯以“不负责任”的评价。这本身就不符合负责任的自愿特性。
对于负责任这个管理概念,你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来使用,也可以用不负责任的方式来使用,所取得的结果将大相径庭。
6.8减“推”加“责”
减少减法
不要让推卸责任成为团队的习惯。洞察成员推卸责任的方式,有助于领导者有效地解决负责任的这个管理问题。团队成员推卸责任*主要有“不作为”和“找借口”两种形式。
“不作为”包括:
——事前不作为。在一个目标定下来后,成员并不投入,即使投入也是敷衍了事。
——事后不作为。在一个结果产生后,成员并不主动担当,尤其是那些对公司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伤害的后果,成员竭力划清自己与后果的关系。
“找借口”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向:
——强调与自己无关。“这不关我的事”和“这是他的事啊”是*为常见的表达方法。
——强调客观因素。无论是强调环境因素还是政策因素,都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好或者做不好,*主要就是这个“不具备”所致。
——强调他人的因素。潜台词是“我是很努力的”,“我是有能力的”,但是,由于他人的不配合,或者能力不行,结果做不到,或者出现了不好的结果。
人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基本上是以自己的能力为中心,认为自己比他人能干。然而,在推卸责任的时候,人们表达的却是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也即在客观条件和他人的因素面前,强调自己的无能为力。
增加加法
领导者本身负责任的意愿和行为将影响到团队成员的意愿,一个愿意负责任的领导者,会形成一种感染力,让周围的成员感受到责任心,感受到自己与团队甚至企业的关联性。
要增加团队成员的责任心,领导者的系统思考也很重要,首先,要能够看到责任和收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能够引导团队成员看到这种联系,第三,制定奖励的措施来强化这种内在联系。
正如前面所说,*为关键的不是成员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是团队成员为什么会选择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到减法的根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加法。
6.9教练案例:负责任的范围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半年,身兼数职。刚进入公司时,他的学习表现颇为出色,半年之中,他与公司一起成长,公司人数翻倍,业务量也实现了递增。在新同事眼中,他是一名公司资深员工。
一次项目交流会后,他将交流会的有关整理材料发送给了CEO,却未发送给所有与这个项目相关的同事,导致后续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开展。为此,学习过团队教练的公司CEO对他进行了一次教练。(CEO为教练,他为被教练者)
教练:“为何你只将这些材料发给我而不发给其他负责此项目的同事呢?”
被教练者:“你第二天会议要用,其他同事并不参与会议。”
教练:“那么,你知道是由这些同事去跟进项目而不是我亲自去跟进么?”
被教练者:“嗯,对,没错。”
教练:“那么,为什么相关材料却没有给同事呢?”
被教练者:“没想到那么多。”
教练:“为什么?”
被教练者:“我以为你只是那个会议要用到,而与其他同事无关,所以根本没想到那一层。”
教练:“因为你没有想到那一层,出现了什么结果?”
被教练者:“延误了后续工作。”
教练:“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被教练者:“不满意。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很出色,没想到却造成了工作延误。”
教练:“你对自己的这个表现满意吗?”
被教练者:“不满意。”
教练:“有什么办法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被教练者:“把事情想全面一些,想深一层。”
教练:“也就是说,你愿意负更大的责任?”
被教练者:“这个与负责任有关系吗?”
教练:“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负责任,我想听听你觉得什么才是负责任?”
被教练者:“我觉得做好‘分内事’就是在负责任了。”
教练:“那么,你觉得自己负责任吗?”
被教练者:“我一直在做好我的工作,交给我的工作我全部都在很努力地完成,该做的不该做的我全都做了。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练:“你确实做好了你要做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讲你是很负责任的。不过,作为公司的资深员工来说,你可以负更大的责任。我需要给你区分的是,负责任的含义不仅仅是局限在你被交代做的事情上。只有当你有负更大责任的意愿时,你才会看到自己的工作与更多人有关,与更大的结果有关,你才可能支持甚至影响到更多的人一起来玩更大的游戏。也只有当你愿意负更大的责任时,你才可能把事情想得更全面,想得更深一层。这个时候,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承担更多。”
被教练者:“我明白了。”
教练:“过去半年,作为刚毕业的硕士生来说,你已经做得很好,我相信你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快的成长和更大的发展,这首先是对你的成长负责任。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将眼光放得更宽广,把负责任的范围进行扩大。”
被教练者:“好的。谢谢你的点拨。”
教练:“针对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改善的方法?”
被教练者:“我会和项目组的同事沟通,告诉他们因为我考虑不周而导致项目拖延,以后会更紧密的协同作战。”
教练:“什么时候沟通?”
被教练者:“下午。”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相关资料

人只能被领导而不能被控制,领导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深入了解人和调动人的潜力。《加减》从人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过实际的案例,提出了很多让人深思的观点和方法。读了这本书,一定有启发。——沈晖 壳牌化工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
我很赞同《加减》一书提出的“领导者是管理问题的根源”这个观点。的确,绝大部分管理瓶颈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因为领导者本人碰到了瓶颈而无法自我突破,或者不愿意通过变革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领导者突破管理瓶颈的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是:在你所领导的人当中,有多少人的能力比你强?如果比你能力强的人越多,你面临的瓶颈压力就会减少。当然,要让众多能力强的人对你心悦诚服,领导者需要具备创造性地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掌握《加减》一书中“团队教练”的方法,一定有助于这种创造性影响力的培育和发挥。——彭德智博士 明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原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兼资深副总裁
领导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他人的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善,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加专业和优秀,coaching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加减》的作者对行为学有多年的研究,在运用和实践Team coaching方面经验丰富,《加减》作为一本具备独立思考和辅导实践的著作,能够改变一个领导者的思维方式,进而能够改变整个组织的文化和未来。——罗慧 道达尔(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及行政副总裁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受他内在的价值观和想法所引导,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也受组织中真实的核心价值观所引导,因此,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益,对组织的发展也非常必要。《加减》一书的可贵之处,是将组织中那些难以触摸的价值观进行“加”和“减”的区分,让人们看到不同的方向所带来的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能够帮助领导者更加有效地领导他人和建设团队。——王依宁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是加减法的运算者,都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很多组织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团队成员未能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其团队的实际影响。《加减》的作者用睿智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以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实例为希望成为“团队教练”的管理者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叶蕾 佐敦涂料东北亚人力资源经理
作为一位管理者,需要知道三个层面的内容:know-what(知道做什么)——知识层面;know-how(知道怎样做)——技能层面;know-why(知道为什么做)——理念层面,只有将这三个层面有效融合,才能做到有效管理和有结果的管理。《加减》一书在这三个层面都有涉及,不仅介绍了管理中的很多现象和理论知识,还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供了“如何做”的操作指南,能够启发管理者的知行智慧。——肖南 摩根大通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领导人是组织系统的设计者、利益的平衡者,以及价值观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管理好自己和领导好他人,而管理好自己是领导好他人的一个前提,因此,领导者不仅需要了解别人,更需要了解自己。金伯扬先生和吴咏怡女士的《加减》一书非常有新意,对管理好自己和领导好他人这两个方面都做了深入阐述,值得领导者研读和实践。——陈国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副主任,教授,博导,我国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领域第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企业家是经济的驱动力,企业家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如何使企业家的驱动力保持和提振,而不是减弱和衰退?从《加减》一书的“加减法”和“教练”角度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这本书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对企业家提升组织管理和进行自我修炼都有借鉴作用。——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第一财经电视主持人
作为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一直崇尚新闻创造价值。这个“创造价值”的达成,有一个必要条件:一个认同报纸的核心价值并且不断为核心价值做加法的团队。其实,任何商业报纸的成功,都是一种对核心价值认同的成功,都是不断为核心价值做加法的必然结果。这一点,也是《加法》一书倡导的核心观点。《加减》从正向和负向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将组织中的很多现象及行为分成加法和减法,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选择有效的方法。书中提炼出了很多让人深思的加减法,我想,其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对媒体团队有价值,对企业或者个人都有价值。——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总编辑
商业思想和解决方案,是CEO和准CEO改善经营管理、提升领导力的两个核心要素。《加减》采取独特的角度,不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管理思维,也给出了高效领导的具体方法,这种“问题+答案”式的解决方案,与《经理人》杂志一贯坚持的编辑方针不谋而合。我的好友金伯扬先生,以及另一位作者吴咏怡女士都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同时结合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使立足于加减法的团队教练成为领导者的一个有效工具。——于绍文 经理人杂志社社长
《加减》一书有很敏锐的洞察力,在很多管理问题的剖析上核心、精准、到位,激发人的思维,让人看到真相。——邓永泉 EPICOR香港、台湾及南中国总监
《加减》一书中使用的团队教练的区分方法,能够提升管理者认识自我及认知角色的能力,提升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并且可以让经理人自动自发地设立目标,从而在团队建设中达到授权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目的。——王川  北京麒麟百嘉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作者简介

金伯扬 行为学研究、传播及实践者,资深专业教练,首席战略及品牌顾问。曾经担任企业总经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广州市人才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有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以及企业运营经验。其专业领域包括战略及品牌规划、媒体运营、市场策划、高层培训和教练、行为学研究等。著有《创业报告》、《感召营销》、《文化胜经》三本原创专著。
吴咏怡 拓思管理顾问(香港)有限公司总裁,知名培训导师,资深团队教练。曾担任美国、加拿大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副总裁职务,拥有20年以上的管理实践经验,15年以上的教练经验,专长于企业管理顾问服务、团队教练技术培训。香港理工大学企管硕士,新英格兰大学辅导硕士。国际教练联合会(ICF)认证的高级认证教练(MCC)及北京区域主席。

加减 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源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12/248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