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2020-06-09 00:00:00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编著者刘勇。      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出台11个“一号文件”, 都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放在首要 地位。中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农村金 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充当着“支农”的先锋角色,同 时又背负着巨额不良贷款、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 不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金 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议题之一。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 表象研究较多而深层原因研究不足,囿于“就农信社 谈农信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综合分析中国农信社 制度变迁的成果尚不多见。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以新制度经济 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农信社制度效率进 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家、农信社组织和农户三个角度 分析了农信社制度路径依赖形成的必然性,并分析了 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异化的结果。*后,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探讨了合作金融制度的适 应性与中国农信社改革方向以及新型合作金融的发展 路径。核心内容与结论如下: (1)农信社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在第三章,探 讨了主流的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六种方法),提出制度 效率评价要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的观点,从农户福利 的角度来评价农信社制度效率。通过对经济增长、收 入、消费等三个指标的讨论,认为消费是衡量农户福 利的合适指标,并提出一个改进的凯恩斯函数进行论 证,基于var模型来实证分析了农信社贷款对农户消 费的动态影响,从而间接论证农信社制度的效率。研 究的结论是农信社制度改善了农户福利,因而是有效 率的制度。      (2)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在第四章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辅证,证明国家通过农信社制 度获得了巨额“配置租”,是制度的*大既得利益者 ,并提出“国家既得利益者假说”;其次,从制度的 栽体——组织的角度来分析农信社的路径依赖,通过 一个模型分析证实其凭借垄断性的“支农”地位,在 路径依赖上自我强化;.再次,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农 信社的路径依赖,由于农户早期脱离农信社组织具有 “退出成本”,使其早早陷入对该制度的依赖境地; *后由于农信社组织的垄断性地位而使农户陷入无法 选择的现实,被迫对制度依赖。研究的结论是:农信 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具有必然性。      (3)农信社制度变迁的异化分析。在第五章,首 先分析了制度异化的环境——农村经济体制演变及其 特点,认为*主要的特点是国家主导;其次,对农信 社制度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并且认为国家 主导性是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后,基于制度内容 的“三分法”,深入地分析农信社制度异化的结果。     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主导是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 因。农信社制度异化造成的事实结果是:国家抛弃了 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农户‘对‘合作金融制度的抵 制以及农信社制度与合作金融制度发生了巨大偏离。      (4)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在第 六章,首先分析了国外几种主要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及其适应性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 的适应性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 经济环境,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不合适的制度 ,中国农信社改革应突破国家主导型模式,按照现代 合作金融原则来进行,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5)新型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路 径分析。第七章论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资 金互助社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保持其 合作金融的特性不发生变异;二是如何保证其发展的 可持续。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社,是解决这 两个难题的有益探索。不过鉴于目前我国专业合作实 力有限,这条发展路径在保持资金互助社合作特性的 同时,仍然难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浙江平湖农村资 金互助社的成功,一方面是因循“农户一专业合作社 一资金互助社”的内生轨迹;另一方面得到政府强力 支持,并且与农村合作银行、供销合作社等相关利益 主体紧密协作,保持合作特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案例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发展经验,提 出了发展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些成绩,然而鉴于农信社制度改革,需要突破制 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约、适应目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以 及改革者对改革路径的正确认识,因此改革距离成功 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在当前基本放弃以 农村信用社为基础来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趋势下,如 何发展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探索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 发展之路,仍然是农信社制度变迁主题下的重点议题 之一。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诠释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文献评述
1.2.4 相关概念诠释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书将解决的问题
1.4 本书的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1.4.1 本书的创新点
1.4.2 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制度的含义
2.2 制度的效率评价理论
2.3 制度内容的“三分法”
2.3.1 非正式规则
2.3.2 正式规则
2.3.3 实施机制
2.4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2.4.1 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
2.4.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5 制度的适应性效率理论
2.6 本书的基本内容与理论分析框架
2.6.1 本书的基本内容
2.6.2 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农信社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
3.1 相关研究
3.2 价值观指导下的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3.2.1 主流方法的缺点与不足: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3.2.2 农民福利:价值观指导的农信社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3.3 农民福利度量指标比较和选择
3.3.1 度量指标比较
3.3.2 度量指标的选择
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3.4.1 var模型简介
3.4.2 数据选择和初始化
3.4.3 实证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4.1 相关研究 
4.2 国家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2.1 国家从农信社制度中收益的模型分析 
4.2.2 国家既得利益者假说 
4.2.3 农信社组织承担了制度变迁的部分成本
4.3 农信社组织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3.1 农信社遗弃性垄断假说 
4.3.2 遗弃性垄断的模型分析 
4.4 农户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4.1 早期退出成本假说 
4.4.2 目前受到的垄断约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信社制度变迁的异化分析
5.1 相关研究 
5.2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的环境 
5.2.1 环境:农村经济体制变迁 
5.2.2 农村经济体制变迁的特点:国家主导下的变革
5.3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 
5.3.1 农信社制度变迁历史回顾 
5.3.2 中国农信社制度异化的原因 
5.4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异化的结果 
5.4.1 组织视角:正式规则的异化 
5.4.2 农户视角:非正式规则的异化 
5.4.3 国家视角:实施机制的异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1 相关研究 
6.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主要发展模式 
6.2.1 日本的农协金融模式 
6.2.2 美国的多元复合模式 
6.2.3 德国的单元金字塔模式 
6.2.4 法国的上官下民组合模式 
6.2.5 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 
6.3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3.1 组织模式多样化 
6.3.2 产权结构清晰化 
6.3.3 国家明确的支持政策 
6.3.4 经营原则商业化 
6.4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在中国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4.1 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4.2 现代合作金融制度适应性效率视角的农信社改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合作金融——资金互助社发展的路径分析 
7.1 新型合作金融 
7.2 案例简介:平湖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生轨迹 
7.3 成功原因分析:多元主体紧密协作 
7.3.1 资金互助社内生发展 
7.3.2 资金互助社外部协作 
7.4 扩展分析:专业合作基础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路径 
7.4.1 日本综合农协职能 
7.4.2 专业合作基础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书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中国的农信社制度是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制度 
8.1.2 农信社制度变迁陷入严重路径依赖 
8.1.3 国家主导下的中国农信社制度在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等方面均发生异化 
8.1.4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经过适应性效率调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农信社制度改革应顺应趋势进行适应性效率调整 
8.2 讨论 
附 录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11/247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