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 本书特色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 从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失效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的原因,阐释了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造成金融消费者损失的机理,通过实证检验了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在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匹配的对策建议,以及对中国金融创新的经验借鉴。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 内容简介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探寻金融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寻找实现创新者与消费者风险与收益匹配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对于制约创新者的贪婪、保护消费者利益、调整监管思路和方法、促进金融创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我国正在蓬勃兴起的金融创新中如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创新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与收益
二、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二、本书的主要贡献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的理论分析
**节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理论
一、风险与收益匹配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创新中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及意义
三、金融创新中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分析框架
一、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原因分析——信息不对称
二、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实现机制——金融产品市场交易
三、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失配的治理——金融监管的失效
四、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后果分析——金融消费者损失与金融危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信息不对称
**节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融创新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融创新
二、信息视角下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融创新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金融创新
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金融创新
二、信息视角下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金融创新
三、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与收益失配
第三节 20世纪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收益失配与信息不对称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
二、信息视角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
三、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与收益失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金融监管失效
**节 次贷危机前典型国家的金融监管
一、美、英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框架
二、金融衍生品的自律监管
第二节 风险收益失配与金融监管失效
一、次贷危机前典型国家金融监管的失效
二、监管失效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失配的影响分析
**节 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金融消费者损失
一、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资产组合失效
二、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资产定价
三、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证券组合业绩评估
四、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条件下基于var风险管理方法的失效
第二节 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金融脆弱性
二、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失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脆弱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金融危机的救助
一、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的救助措施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救助措施
四、金融危机损失的社会分担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创新中的金融监管及金融消费者保护
**节 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变革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及消费者保护制度变革
二、英国的金融监管及消费者保护制度变革
三、德国的金融监管及消费者保护制度变革
四、各国金融监管及消费者保护措施的不足
第二节 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金融创新风险收益匹配
策略
一、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策略
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的金融创新及金融消费者保护
**节 中国的金融创新
一、中国金融创新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金融创新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金融创新的监管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状况
一、中国金融创新的监管状况
二、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状况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中国金融创新的协调发展路径
一、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二、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三、中国的金融创新发展战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金融创新风险与收益匹配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 作者简介
杨晓东,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13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获博士学位。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各一项,主持北京市优博论文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