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IBM和纳粹

  2020-06-08 00:00:00  

IBM和纳粹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1:本书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授予的两项荣誉:年度*佳非虚构类图书奖和年度*佳调查奖,并已经在61个国家以14种语言出版。
编辑推荐2:“这些肮脏的交易记录在被忽视了长达半个世纪后,终于被埃德温·布莱克曝光于世”(美国国家档案馆被俘德军记录与纽伦堡档案记录前首席专家罗伯特·乌尔夫语)
编辑推荐3:你也许不知道,纳粹集中营里每个人手臂上纹的数字都编码了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类信息,纳粹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选不同的人进行奴役和屠杀。没有IBM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编辑推荐4:科技没有善恶,但如果没有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被滥用,越先进的科技越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编辑推荐5:好莱坞著名影星、制片人、奥斯卡奖得主(《为奴十二年》制片人)布拉德·皮特已经买下本书的改编权,正在筹拍电影。

IBM和纳粹 内容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受害者首先被围捕并剥夺财产,然后被塞进一列列火车,这些火车的目的地将会永载史册:达豪、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贝尔根—贝尔森、奥斯维辛……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对德国国内以及被占地区所有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归档,需要对劫掠的财产进行记录和分类,需要将被捕的犹太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进行分选,还需要对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复杂的调度。只有这样,纳粹的种族灭绝机器才能保持高效的运转。如果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将耗费掉纳粹德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根本就无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希特勒找到了他的合作伙伴:IBM。 通过查阅IBM的官方文件以及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等权*机构超过十个国家和语言的近2万页文献资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完成了历史巨著《IBM和纳粹》。 在本书中,埃德温·布莱克讲述了在其董事长托马斯·J.沃森的领导下,IBM是如何与纳粹德国进行交易,向其出租自己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为纳粹定制各类穿孔卡的。利用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纳粹进行了*为全面的人口普查,锁定了每一个未来需要“*终解决”的目标;通过给火车站和集中营配备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纳粹能对其铁道系统中的每一辆列车进行灵活的调度,还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受害者进行分选,将有的人送往劳工营,将有的人送进毒气室。通过这些交易,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动得以高效地进行;通过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移回美国。 对于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为与纳粹的积极合作获颁了其授予“外国友人”的德意志雄鹰勋章。迫于各方的压力,沃森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掩盖IBM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但在《IBM和纳粹》详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面前,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是被无可辩驳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IBM和纳粹 目录

前言黑白颠倒的时代该如何被记忆?1

**部分

第 1 章“种族灭绝”的帮凶:穿孔卡系统 3

无法逃离的编号 3

染血交易 6

第 2 章IBM与希特勒帝国缔造史 8

创建之初:权威之战 8

从路边小贩到商业恶棍,是谁崛起了谁? 17

埋在敌国的投资种子 28

战略前奏:陷入疯狂的两个帝国 30

第 3 章犹太人识别计划 37

首战纳粹人口普查 37

IBM:科学战士的培养者 42

“推聋作哑”的冒险家 46

美德政府“座上宾” 54

第 4 章IBM—纳粹战略联盟 59

好战的海丁格尔,失败者的不断挑衅 59

联盟!联盟! 65

绝育计划:精英崇拜者的武器 73

败落的人性,经济战*大的助力 80

第 5 章沃森的纳粹勋章 89

定义犹太人 89

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 95

日进斗金的男人 102

非德国人的“*高荣耀” 109

第二部分

第 6 章纳粹战争机器 123

大德意志帝国追捕网络 124

下一站,捷克斯洛伐克 143

利润与股份的抉择 147

第 7 章统计,是死亡的前奏 154

希特勒两线战争的关键  155

“白色方案”骗局 163

罪孽深重的受害者 170

IBM波兰计划 176

第 8 章战时投机:IBM退居幕后 184

沃森的“和平”宣言 184

硝烟下的信息战 187

战争是不可多得的商机 193

退还的勋章 198

第 9 章危机!动荡的德霍梅格 203

IBM跌落云端,反叛因子落井下石 204

人脉:一盘精妙的棋局 221

卡特尔带来的一线转机 226

费森迈耶:希特勒的刽子手 238

第三部分

第10章维系轴心国业务,沃森焦头烂额 255

纳粹的咆哮 255

美国国务院是IBM的私人邮递员? 259

二次投资:走投无路的决定 263

第11章法国和荷兰:是什么造就了命运差异? 278

相似的计划,迥异的命运 278

荷兰:被贴上的印记 289

法国:统计被迫延期 298

未制成的名单:“马可波罗网”下的筹谋 305

“旅程”的终点——集中营 314

第12章将二战玩弄于股掌 317

“通敌贸易”疑云 318

被公布的黑名单 321

“忠诚”的投机资本家 326

第13章纳粹的“*终解决方案” 335

集中营管理系统 335

承载着命运的数字 347

成批次大屠杀 350

犹太人仅存的武器 356

第14章种族灭绝下的赃物 359

无关纳粹,无关反犹,关乎金钱 359

受难的欧洲,致富的IBM  362

第15章硝烟与经济 381

被保护的赃物  381

IBM士兵 388

战胜国与IBM,谁为谁服务? 394

匿身于军事法外 400

永不结束的战争 404

后记 409

附录 421

致谢 451



IBM和纳粹 节选

自动化凶器

当“大规模组织的信息”(Massively Organized Information)这一概念悄然出现,并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件战争武器、一张集体性毁灭指引图时,人类几乎毫无察觉。1933年1月30日,20世纪*重要的一天,引发这一概念的独特导火索出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正式上台。讽刺的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推动了技术变革;而一家美国企业及其独断专行的传奇董事长,则凭借着自身对利益的渴求极大地促进了希特勒实现目标。这家美国企业即IBM,而这位传奇董事长则是托马斯·J.沃森(Thomas J. Watson)。

希特勒并非首位痴迷于屠杀犹太人的领导者。在他之前,欧洲也曾出现独裁者和暴君。然而,希特勒却得到“自动化”技术的助力,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希特勒也并未孤军作战,而是得到了他人的鼎力相助。
大屠杀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尊贵的技术人才成了希特勒的先行部队。警察无视职责,支持恶棍并迫害无辜者;律师扭曲正义,制定反犹法律;医生亵渎医德,操刀进行各种恐怖实验,挑选出相对健康的人,迫使其劳作至死,再将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科学家和工程师贬低了自己的使命,发明工具或阐明科学原理来助推大屠杀行动;统计学家利用鲜为人知却十分强大的统计学知识来识别受害者,以便更好地规划并合理化大屠杀行动、组织迫害,甚至审计种族灭绝行动的效能。现在,让我们看看IBM及其海外子公司在大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
IBM创造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技术世界,但自恃骄狂的它也被这个技术世界的漩涡弄得头晕目眩。IBM谨遵一条“不道德”的特殊信条:只要有能力做,那就应该做。对于盲目的技术官僚而言,手段永远比目的重要。犹太人的生死之所以变得不重要,是因为技术官僚(科学家或工程师出身的IBM中高层)只关心能否在灾民排队等候救济粮时获取巨额利润,而对利益的追求反过来也会激励IBM,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成果。
那么,IBM是如何做到的?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并毁灭德国境内的60万名犹太人。在纳粹分子眼中,犹太人不仅包括犹太教徒,还包括所有流着犹太血液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融入了其他群体、与其他民族通婚、参与其他宗教活动或已经转信基督教。纳粹分子只有在辨别出犹太人后,才能没收其财产,将其隔离、驱逐、毁灭。为此,纳粹分子必须搜索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所有的社区、教堂和政府记录。这是一项艰巨的交叉索引任务,需要计算机的协助才能完成。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第三帝国计划剥夺犹太人的经济权,并将其驱逐出家园,赶进犹太区。这项任务同样艰巨,也需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纳粹分子在计划执行*终解决方案时,想利用铁路系统更高效地将犹太人转移到死亡集中营,并让受害者一下火车就被送入毒气室。这需要精准掌控时间,仍需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不过,当时存在着另一项发明——IBM穿孔卡及卡片分类系统,即计算机的前身。IBM通过德国子公司德霍梅格与纳粹分子交易,将希特勒的犹太人灭绝计划视为技术使命。通过与纳粹组成联盟,IBM试图大发战争财。德霍梅格利用自己的员工与机器为希特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完成前人无法执行的任务——自动化人口毁灭。IBM向德国调遣了2 000多套机器,之后又向欧洲德占区调遣了数千套机器。每个大型集中营都安装了卡片分类系统。一批批囚犯会被转移到不同的地区,并劳作至死,而他们的死亡数据会被记录在冷冰冰的自动化系统中。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展览的原始IBM霍尔瑞斯机器,这台机器目前已移出该纪念馆。(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德霍梅格不只是提供机器,它也具备IBM纽约总部的运作能力,其正式业务就是为客户定制机器和应用程序。活跃而狂热的纳粹分子组成了这家公司的高层,*终,这群人在战后因其所犯的战争罪而遭到逮捕。1933年以来,IBM纽约总部自始至终都知道,德霍梅格努力讨好的交易对象就是纳粹党的高级官员。利用与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德霍梅格不断加强与纳粹德国的业务关系,不仅包括德国境内的业务,也包括欧洲德占区的业务。
德霍梅格等IBM子公司会为客户定制应用程序。与今天的软件设计者类似,IBM的技术人员会反复将穿孔卡模型送进德国官员的办公室,直至达到要求。只有IBM能设计、印刷和出售这种穿孔卡,但IBM并不出售霍尔瑞斯机器,而是出租。同样,也只有IBM能对这些机器进行定期维修和升级。IBM子公司为欧洲各地的纳粹官员及代理商提供了专门训练,并在欧洲德占区建立分支机构,组织经销商。这些子公司还会寻找造纸厂,授权其生产穿孔卡。仅德国,这些工厂每年就能生产多达15亿张穿孔卡。此外,IBM的职员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到各处维修这些精细的机器,即便后者被安置于集中营内部。德霍梅格位于柏林的总部保管着大量编码簿的副本,就像今天的任何一个IBM服务部门所保存的电脑数据备份一样。



犹太人名单从何而来?

我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无法解答。为何德国人总能得到犹太人的名单。有了这些名单,面孔铁青的党卫军得以突然闯入城市广场,贴上告示,要求名单上的人第二天在火车站集合。之后,党卫军会将这些聚集起来的人驱逐到德国东部地区。但纳粹分子是如何获得这些名单的?几十年来,没人知道,也少有人问起。
德霍梅格利用人口普查和先进的统计技术、登记技术促成了纳粹德国的驱逐行动。1896年,德国发明家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创建IBM。IBM*初只是一家制表机公司,人口普查是其全部业务。但在德霍梅格与纳粹德国结成联盟后,IBM便被赋予新的使命。德霍梅格发明了种族人口普查,不仅要求获取调查对象的宗教信仰,还要求追溯调查对象的血统起源。这是纳粹分子梦寐以求的信息,前者迫切希望辨识犹太人。
登记人口与资产只是纳粹德国在运用数据分类系统时发现的众多用途之一。纳粹分子还会利用数据库分配食物,以选择饿死某些犹太人。对劳工的识别、追踪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穿孔卡进行。此外,纳粹分子还能利用穿孔卡管理火车的运行:既可确保火车准时到站或发车,也可对火车上的货物(人)进行分类。德霍梅格的首要客户是德国铁道部,后者直接同柏林的IBM高级管理人员洽谈业务。德霍梅格会定期维护火车站里的穿孔卡设备,其服务对象一开始只限德国,*终扩展到整个欧洲。
在第三帝国存活的12年里,IBM与其交往密切,肯定获知了许多信息。对于那些相当糟糕的信息,IBM充耳不闻。但IBM要员,如沃森的私人代表哈里森·K.昌西(Harrison K. Chauncey)与W.C.利尔(W. C. Lier),几乎一直在柏林或日内瓦留意第三帝国的举动,以确保IBM纽约总部不会错过任何利润或商机。尽管美国严禁通敌贸易,不允许企业与纳粹直接接触,但IBM要员仍通过IBM瑞士办事处不断为IBM纽约总部提供重要信息。由此,IBM纽约总部就可大胆声称自己没有从事非法活动了。
当然,在希特勒掌权的这12年中,IBM与德国纳粹的联盟关系与背景也在不断变化。我希望你能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若你只是跳跃式地阅读,那只能得出片面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如果你打算走马观花地浏览本书,或只选读部分内容,请干脆不要阅读。请明确这一点:即使没有IBM的协助,大屠杀仍会发生。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IBM的帮助,那么纳粹分子会借用纸笔慢慢统计犹太人,进而用子弹和死亡部队逐步屠杀犹太人。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去考究为何希特勒能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屠杀数百万生灵,也有理由去确认自动化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因为我们有必要弄清谁该为屠杀负责。
是什么促使我寻找“IBM和大屠杀”那些未被提及的问题?1993年的一天,我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useum)见到了IBM染指大屠杀的证据。当时,我看到的**件展览品是一台型号为D-11的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上面满是电路板、插槽和电线,十分显眼。机器面板上贴着一张发亮的IBM标示牌。后来,博物馆用另一台较小的IBM机器代替了这台卡片分类机,因为围观人数过多,妨碍了其他游客走动。这次展览只提到IBM于1933年执行了人口普查项目,并首次鉴定犹太人。虽然证据确凿,但IBM对其与纳粹德国的关系仍守口如瓶。因此,尽管先后共有1 500万人参观这次展览,且其中不乏研究大屠杀的著名专家;尽管杰出的博物馆历史学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大众对这段历史仍知之甚少,只局限于馆长在展览时的简单解说以及几页研究报告上。
我仍记得自己盯着那台机器看了一个小时,之后,我转向身旁的双亲,向他们承诺自己一定会挖掘出更多线索。
我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背井离乡,从波兰逃到美国。当时,在一列开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火车上,母亲成功逃出车厢,却遭到枪击,被埋进万人坑。父亲从一列戒备森严的犹太人队伍中逃出来后,意外发现母亲露在坑外的腿,于是将奄奄一息的母亲救了出来。在月光的掩护下,这两名侥幸的逃亡者共同抵御寒冷、饥饿,他们历尽千险,*终躲过追捕,活了下来。50年后,他们站在我身边,身影倒映在展览台的玻璃上,脑海中回忆着那些子弹碎片是如何永久地嵌入了身体,脸上露出极困惑的表情。
但我此时正想着另一个问题:纳粹分子如何得到我父母的信息?
在欧洲,数百万名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惨遭毒手,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在战乱中痛快地死去,而是遭受了长达12年的高度组织化的虐待,在受尽羞辱和非人性化对待后,才*终被消灭。那么,这台静置于昏暗博物馆里的夹杂着黑色、米色和银色的锃亮机器与这一惨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

IBM和纳粹 作者简介

埃德温·布莱克(Edwin Black)
★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年度*佳非虚构类图书奖、年度*佳调查报道奖得主
★美国犹太人出版协会“西蒙·洛克威尔奖”(被誉为“犹太界的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与教育中心(佛罗里达)终身成就奖(“道德指南针奖”)得主
★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浩劫”基金会等18家机构联合颁发的“道德勇气奖”得主
埃德温·布莱克是一位著名调查记者和畅销书作家,研究领域包括纳粹大屠杀、政府失职、大公司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违法和违背道德的活动等。他目前已经出版了《IBM和纳粹》、《纳粹联结》(Nazi Nexus)、《转让协议》(The Transfer Agreement)等11部作品,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布莱克曾接受《奥普拉·温弗瑞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今日秀》等知名节目专访。他的多部作品还被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历史频道等多家著名媒体拍摄成了纪录片,他的所有作品均被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公司买下了电影改编权,其中有多部正在拍摄制作中。

IBM和纳粹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11/246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