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节选
nbsp; 序
“2l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广大教
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步推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建院以来的重要成果
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早成立于198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黄达任首任院
长。1998年经济学院进行了调整,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经济研究所以
及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创
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建国初期,经济学系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
义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学院重建以后,在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1—1998年,经济学院共承担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31项。1998年,经过严
格评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学院在经济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
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资本论>典故注释》、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就曾作为我国
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权威性教材,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子。近些年来,经济学院又出
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
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教程》等教材,以及研究生教材
西方经济学》等;此外,还翻译了包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
《经济学》等著名的国外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的中青年教
师和科研人员,在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理沦经济学人才培
养基地具体组织和策划,在总结过去教材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格局,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写作,又推
出了“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这套系列教材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
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计
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教程》、《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解
读》、《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世界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产业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国际
贸易结算与融资》等20多种。这套教材也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
的专用教材。这套系列教材作为经济学院的标志性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
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研究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也反
映了经济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等特
点。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推出,进一步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同
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使用,不断探索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新路
子,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所限,特别是随着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传统知识包括传统的经济学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所
以这套教材还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出版,与经济学同仁一
起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提高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水平,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质
量,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丛书编委会
2000年11月
前 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在理论
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的研究成为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世界性课题。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政
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内在逻辑和历史趋向。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于改革的性质、基本
经验、成功的原因和演变的方向,人们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形成了若干有
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有:市场社会主义、比较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
“华盛顿共识”、新凯恩斯主义与“后华盛顿共识”、演进主义、新制度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双轨制与增量改革论、改革方式论、新左派观点,等等。与上述
这些理论和观点相比,本书对于经济转型过程和中国改革模式的研究有以下几个
特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把社会结构、社会选择和
社会理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内
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二,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即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
础上的渐进式的市场化,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关系,被看作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三,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层次性、复杂性以及整体结构,认为向市场经济的
过渡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变化,而且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
第四,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出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
经济改革的目标所在,实质所在,特色所在,经验所在。
第五,概括了经济转型后期中国经济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思路,即在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把市场机制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点
更好地结合起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
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根本的就是要坚
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方面来看,*根本和*
重要的特征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就是改革
开放三十年来形成的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
型和制度变迁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
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
的,也是世界的,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会使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
贡献。
作者
2008年4月1日
第三章
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
但是,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因为其被普遍认同而失去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旗
帜下,可能包含着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改革理念,这些不同的理念对现实
的改革政策和改革实践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科学理解市场经济的基
本性质和内在结构,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转型规律的前提。
**节引言:关于市场经济的不同理念
对于市场经济,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传统的社会
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而,对市场经济只能排斥和限制,不
能任其发展;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中性的,是一种工具,因而,
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把市场经济理解为配置稀缺
资源的工具,因而,经济转型的核心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斯蒂格利茨
认为,不完全且代价很高的信息、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不完全的竞争,这些都是
市场经济的现实,因而,以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为基础的正统经济学不
仅在转型经济和制度选择方面用处很小,在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方面也存在局限;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以交易费用为基础,把市场化的核心归结为“产权的明晰化”,
并把改革的过程理解为理性人从自己的目标函数出发,通过对改革成本与改革收
益的计算而进行的博弈;进化理性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个人交流信息
的机制,由于知识和信息是主观的,而且是以分散的个人状态存在的,因而,市
场的形成只能自发演进,不能人为设计。
虽然我们不能把改革成败的责任全部归结为某种错误的经济理念,但是,毫
无疑问的是,这些理论正确与否会产生明显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于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说,由于这一过程所具有的明确的建构性、强制性和模
仿性,使得经济理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休克疗法”在苏联的失败有许多
原因,其中,对市场经济*基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和对经济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是
重要的原因。正如法国学者贝尔·夏斯旺指出的那样:
当前的资本主义乌托邦与开始时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有着令人痛心的对称
性。作为其基础的简单化和幼稚病通常来自对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本质和历
史的不正确观念。西方经济不是由自我调节运转得很好的市场机制产生的。
它更不是由一只神圣的看不见的手操纵的。西方各种资本主义体制均拥有错
综复杂的协调机制,而在这些机制中,机构、组织或各种各样的——变动
的——协议支撑和规范着各种市场。从广义上讲,国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
用,虽然各国情形不尽相同,但国家在公共管理、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方面
则起着根本的作用。即使不算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组织方
式——特别是资本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而且一国跟另
一国的情况或者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别很大。①
因此,重要的不仅在于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还在于深入了解这一目标
的准确内容,建立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市场经济模式。准确把握市
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结构,是形成完善的转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前提,也是
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目标的重要的思想条件。本章将以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为基础,并充分吸收其他理论流派关于市场经济的合理看法,对市场经济的实质
和结构作出整体的分析。本章涉及了关于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这
些理论问题虽然比较抽象,但都是由经济改革的实践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例如,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是资源配置方式
还是社会基本制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什么,是分工决定交换还是交换决
定分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私有化是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竞争的作用是什么,竞争政策的首要目的是规范竞争,还是促进竞争?市场秩序
是自发秩序还是人为秩序,是构建的还是演进的?什么是市场伦理,市场经济讲
不讲道德?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等
等。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未来经济体制的
面貌。
第二节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
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经济学被看作是一门关于稀缺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配
置的理论,它不需要任何制度概念,有关的经济问题都是从鲁宾孙的孤岛中推导
出来的,对于制度进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济史而不是经济学的任务,制度和时间
问题被完全排除在了经济学视野之外。新古典经济学的这种市场理念不但在主流
经济学的理论中得到了流行,而且也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也是从资源配置出发研究问题的,商品首先是一个外
界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些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
物品的再生产过程,被马克思称作“生产一般”,也就是所谓的资源配置问题。
但是,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实质来说,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市场
经济不是物质关系,而是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
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但是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
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
关系,在这里,两者已经不再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了。在这里我们立即得到
一个贯穿着整个经济学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混乱的特殊
事实的例子,这个事实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
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
且作为物出现。①
S-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张宇,男,1964年生,陕西省榆林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学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过渡之路:中国渐进
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市场社会主义反思》
(北京出版社,1999)、《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论马
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等。曾主持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课题“制度变迁: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
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等课题的研
究。2004年人选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