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2020-06-05 00:00:00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本书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内容简介

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萧条进入了复苏,但从“止跌—复苏”四阶段理论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突破目前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以进为退”、保持中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速中调结构和促改革、在连续性中谋退出,可能是中国近期的*佳选择。本报告力求在保持政府刺激性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扶持市场性需求方面大规模进入,为市场性需求的复苏以及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打下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目录

导 论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及其性质
 二、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的政策建议
**章 以改革的思维调整宏观经济治理原则
 一、引言
 二、当前经济刺激政策效果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三、以改革的思维修正宏观治理原则的偏差
 四、以改革为先导的刺激内需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
第二章 政府投资扩大的总量与结构效应
 一、分析方法、数据及其处理
 二、出口下降对行业产出的影响
 三、投资、出口与消费经济拉动效应的结构性差异
 四、消费的启动与投资的结构性乘数效应
 五、需求与产出间关系的长期变化
 六、简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三章 经济复苏预期下的财政政策调整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财政政策的影响分析
 四、财政政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四章 作为宏观刺激政策的社会保障支出政策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作为刺激内需手段的社会保障支出
 三、当前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
第五章 我国居民财产与收入分配格局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引言
 二、我国消费不足与居民财产水平和财产分配状况密切相关
 三、政策建议
第六章 农村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及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选择
 一、过去20年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
 二、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研究
 三、对消费量的研究假设
 四、数据与方法
 五、持久收入与短期收入的变化
 六、消费的影响因素
 七、对消费计量分析的意义
 八、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七章 金融危机历史、应对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二、这次的金融危机与历史不同吗?
 三、各国应对危机经验的比较
 四、各国应对危机的经验对我国政策选择的启示
 五、结论
第八章 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经验比较及其政策含义
 一、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效果
 二、高速货币扩张是否有潜在的副作用?
 三、经济危机中货币供给渠道研究
 四、结论
第九章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逻辑、困境和改革思路
 一、引言
 二、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逻辑的经验证据
 三、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困境
 四、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从平衡内需与外需视角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一、引言
 二、出口促增长:高波动下的增长
 三、出口促增长:未来中期的上界
 四、出口促增长:定位与突破
 五、简要结论
第十一章 外需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及可替代性
 一、引言
 二、供求结构性差异与外需的地位
  三、国内消费需求与外需的可替代性分析
 四、投资支出与外需的可替代性分析
 五、来自外需冲击下生产和投资变化的证据
 六、结论与建议
第十二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一、引言
 二、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对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变迁原因的剖析
 四、产业联系、需求结构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五、服务业的生产率变化与劳动力转移
 六、简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十三章 十大规划产业与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二、我国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四、经验分析
 五、结论、讨论及政策建议
附 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9—2010年)
 一、中国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二、cmafm模型的单方程估计与系统模拟
 三、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四、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评论
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节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内容简介: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萧条进入了复苏,但从“止跌—复苏”四阶段理论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突破目前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以进为退”、保持中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速中调结构和促改革、在连续性中谋退出,可能是中国近期的*佳选择。本报告力求在保持政府刺激性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扶持市场性需求方面大规模进入,为市场性需求的复苏以及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打下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相关资料

插图:在20世纪爆发的几次经济危机中,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80年代的日本泡沫最为典型。在这两次危机中,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也是实证研究的热点之一。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1933年美国新当选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导的财政政策来恢复濒于崩溃的经济。对于罗斯福“新政”的政策影响,几十年来学界一直争论不断。布林德和索洛(Blinder and Solow,1974)提到财政政策存在内部滞后和外部滞后,其中,内部滞后是指财政政策出台的时间受政府决策机制的影响,外部滞后指财政政策从执行到最终影响总需求所需的时间,财政政策的滞后会直接影响政策效率。罗默(Ro-mer,1992)认为,美国1933-1942年期间的经济复苏,主要归功于货币供应的增加,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巴克斯特和金(Baxter and King,1993)的研究发现,政府公共投资会在短期对产出产生积极的影响,前提是政府公共投资增加了私人资本的边际产出。弗农(Verrnon,1994)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作用不大,但是政府在1940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的大规模国防和军备支出却是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重要因素。德弗罗、黑德和拉帕姆(Devereux,Head,and L.apham,1996)认为,政府购买的永久性改变比短期改变的产出效应更大,原因在于政府短期内增加的政府购买会产生挤出效应,而政府购买长期的改变会增加库存,并在短期推动投资快速增加。雷米和夏皮罗(Rameyand Shapiro,1997)的实证研究发现,总产出对财政政策的响应在两期后达到峰值,之后就持续下降,其原因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埃格森(Eggertsson,2008)认为在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的重点在于改变了公众对财政政策模式的预期,使公众相信大规模政府支出以及通货膨胀是可信的,这种预期的改变使人们更多地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在这种预期下,财政政策的微小变化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复苏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08/244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