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2020-06-05 00:00:00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本书特色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目录

1 西北地区城镇密集区的水土资源、环境和生态格局1.1 新疆天山北麓水资源禀赋与绿洲分布格局1.1.1 新疆水资源的地质地貌特征1.1.2 天山北麓平原区地下水形成条件1.1.3 天山北麓地表水资源概况1.1.4 新疆天山北麓绿洲带资源分布概况1.2 银川平原的生态格局、水资源与绿洲稳定性分析1.2.1 银川平原的生态格局1.2.2 银川平原的水资源1.2.3 影响银川平原绿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3 关中地区的水土资源和生态格局1.3.1 关中地区的水土资源1.3.2 生态格局1.4 兰州一西宁地区土地承载能力与城镇化的极限分析1.4.1 兰州一西宁地区土地人口承载能力与城镇化的极限1.4.2 兰州一西宁地区土地承载能力分析1.4.3 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化发展合理规模分析1.4.4 基于Voronoi图的兰州一西宁地区生态与土地利用研究参考文献2 西北地区城镇密集区资源与经济发展2.1 兰州一西宁地区资源、经济与发展2.1.1 兰州一西宁地区的矿产资源2.1.2 资源与城镇产业格局的关联耦合机制2.2 北疆地区能源开发与经济发展2.2.1 北疆城镇区域工业化进程测度2.2.2 北疆城镇区域现状分析2.2.3 北疆城镇区域产业结构分析2.3 开发区对城镇发展的促进2.3.1 新疆开发(园)区发展现状2.3.2 北疆城镇密集区的开发区2.3.3 新疆开发(园)区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2.3.4 新疆奎屯一独山子石化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参考文献3 西北地区城镇区域发展的格局与动力机制3.1 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和动力机制3.1.1 关中城镇区域研究进展和现状特征3.1.2 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3.1.3 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3.1.4 “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城镇群的双向促进机制研究3.1.5 关中城镇群带的发展趋势3.2 北疆城镇区域的发展脉络和动力机制3.2.1 北疆城镇区域界定与现状分析3.2.2 天山北坡近现代城市群的发展现状3.3 三功能城市——人口三元结构的空间聚集实体3.3.1 三功能城市的概念3.3.2 三功能城市人口结构对比3.3.3 三功能城市国民经济状况对比3.3.4 三功能城市资源环境及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对比3.3.5 人口构成的三元结构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I3.4 北疆城镇区域空间格局与动力机制分析3.4.1 具有绿洲特点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3.4.2 北疆城镇区域形成动力机制分析3.5 兰州一西宁地区城镇发展的态势与困境3.5.1 兰州一西宁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现状特征3.5.2 兰州一西宁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格局3.5.3 兰州一西宁地区城镇职能结构分析3.5.4 兰州一西宁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3.6 兰州一西宁城镇区域的城市整合与经济发展3.6.1 兰州一西宁地区的区位优势3.6.2 兰州一西宁地区的区域一体化3.6.3 兰州一西宁区域的城市整合与产业区域链的形成参考文献4 兰州-西宁地区PREE协调发展研究4.1 兰州-西宁地区PREE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4.1.2 评价方法4.2 兰州-西宁区域PREE系统现状4.2.1 西宁市PREE系统现状4.2.2 兰州市PREE系统现状4.2.3 白银市PREE系统现状4.2.4 临夏州PREE系统现状4.2.5 海东六县PREE系统现状(乐都、平安、民和、循化、化隆、互助)4.3 兰州-西宁地区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4.3.1 西宁市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4.3.2 兰州市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4.3.3 白银市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4.3.4 临夏: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4.4 兰州-西宁地区PR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比较4.4.1 西宁市PREE系统协调度测算与分析评价4.4.2 兰州市PREE系统协调度测算与分析评价4.4.3 白银市PREE系统协调度测算与分析评价4.4.4 临夏州PREE系统协调度测算与分析评价4.5 兰州-西宁城镇区域*佳发展模式的选择参考文献5 北疆城镇区域PREE耦合研究5.1 北疆城镇区域的人口5.1.1 北疆城镇区域适度人口容量预测5.1.2 人口承载潜力预测5.1.3 北疆适度人口容量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5.1.4 主要结论5.2 北疆城镇区域的结构分析与发展研究5.2.1 北疆城镇区域的结构分析5.2.2 天山北麓奎-独-乌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5.2.3 天山北麓奎-独-乌地区协同发展5.2.4 奎-独-乌地区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5.2.5 奎-独-乌地区政策协调与制度创新5.2.6 奎-独-乌地区整合发展展望5.3 北疆城镇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5.3.1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5.3.2 城市群体结构的优化调整5.3.3 北疆城镇区域兵、地、油协调发展参考文献6 西北地区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中良性循环的基本途径6.1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西安城市为例6.1.1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6.1.2 城市生态系统6.1.3 生态城市建设的层次、内涵和基本目标6.1.4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6.1.5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6.2 城市及区域超循环体系的构建6.2.1 循环经济的背景和基本理念6.2.2 城市系统中的超循环基础6.2.3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基本层次、功能和循环效果6.2.4 城市超循环基础的基本评价6.2.5 城市超循环运行体系的构建6.2.6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基本特征6.2.7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超循环体系构建的关联分析6.3 西北地区城镇区域超循环体系的构建6.3.1 从区域经济的层面分析区域超循环体系6.3.2 区域超循环体系的构建——以兰州-西宁地区为例参考文献后记彩插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节选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共分6章,第1章阐述西北地区四个城镇区域的水土资源、环境和生态格局;第2章以兰州-西宁、北疆城镇区域为例,阐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开发区对城镇发展的促进;第3章重点探讨关中城镇区域、北疆城镇区域和兰州-西宁城镇区域的发展格局与动力机制;第4章研究兰州-西宁地区人口城市化,进行PREE协调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第5章为北疆城镇区域PREE耦合研究,重点对奎-独-乌地区及北疆城镇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分析;第6章探讨西北地区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中良性循环的基本途径,如城市及区域超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城市的建设等。《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适合于从事城市及区域研究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阅读。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相关资料

插图:银川平原的大规模开发始于秦汉之际。由于地理区位和历史演替的双重作用,银川平原人工绿洲的开发建设与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和平与战争紧密相关。朝代的更替、战争动乱、人口的流动迁徙、土地的撂荒与盐碱化,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与银川平原生态系统的不利耦合因素。原有的荒漠草原和丛林为种植植被所取代,城镇建设和人类生活需求殃及银川平原周围的生态系统。就在和平时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仍是日甚一日、,如西夏立国后,大兴土木,建宫殿、修庙宇,取巨木良材于贺兰山中,并在贺兰山修建多处避暑行宫,但今遗址周围多为秃岭。银川平原开发的历史表明,其绿洲的开发从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唐代薄骨律渠(即唐徕渠)、御史渠、光禄渠等灌溉面积均在千顷以上;元初郭守敬主持浚修12条干渠和68条支渠,筑坝修闸,促进了银川平原水利与农业的发展;明代及清代初期,灌溉面积均达到数百万亩,成为历史上银川平原开发建设的鼎盛时期。尽管2000多年来战争及动乱与开发建设不断交替,绿洲的面积、灌溉水平、灌区人口也处在起伏波动之中,但绿洲的人工种植植被不断的优化,周围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贺兰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增无减,使银川平原这块人工绿洲失去了与周围地区生态上的依存关系,成为仅仅依赖黄河灌溉的易受损地区。

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和格局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08/244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