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渤海湾-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本书特色
高淑娟编著的《崛起于渤海湾--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工业基础、人口素质分析、产业基础、社会基本建设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基本条件的分析,规划了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操作步骤、发展目标等。分析了后发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参考价值。
崛起于渤海湾-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目录
**部分总论
一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概述
二规划原则及分析方法
三开发区产业经济改革规划框架
四开发区发展思路
五开发区基本发展规划
六临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主要方向
第二部分战略定位
**章临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
一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一)所在地(沧州)自然资源禀赋
(二)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三)开发区工业战略重心东移
二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沿海临港优势
(三)土地优势
(四)便捷的交通优势
(五)产业资源优势
(六)基础配套设施优势
(七)生态宜居旅游优势
第二章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一)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必然
(二)临港开发区的升级打响了前奏
二从国际战略出发: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一)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东桥头堡”
(二)“一堡两线”的“黄金走廊”
(三)我国沿海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四)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三三大经济圈视野下区位机遇
(一)三大经济圈的重要地位
(二)京津冀在三大经济圈中的后发优势
四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机遇
(一)首都经济圈(京三角)发展的影响
(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背景
(三)曹妃甸港口建设和首钢搬迁背景
(四)建设成为“两环地区”的“四个基地”
五渤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者
(二)京津冀经济互补与联合的必然趋势
(三)与京津共同构筑“t”字形区域空间结构
(四)京沧经济的互补性
第三章开发区的战略定位
一建设经济强省的增长极
(一)河北省经济的独特性
(二)河北省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二河北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驱动机
(一)秦唐沧“一带三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二)秦唐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三)秦唐沧三市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三晋升河北经济核心城市的助推器
(一)河北省建设经济双核城市的必然性
(二)双核之一:省会石家庄
(三)沧州晋升“双核”的条件与优势
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一)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分析
(二)“东出西联”战略的前沿阵地
(三)从“南厢”到“隆起带”
五拉动冀中南经济的龙头
(一)冀中南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黄骅港对冀中南至关重要
(三)冀中南重化工产业东移的承接地
六“海上沧州”的“发力点”
(一)从世界版图划分看“海上沧州”
(二)加速迈向“海洋经济”的沧州
(三)沧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
七 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一)循环经济的“领跑者”
(二)沧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动机”
(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第三部分swot分析
第四章临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一后发优势的理论及特征
(一)后发优势理论内涵
(二)后发优势的一般特征
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一)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二)生产用地后发优势明显
(三)产业布局后发优势显著
(四)劳动力利用优势
(五)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六)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七)已形成的示范效应优势
第五章客观认识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
(三)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三个阶段
(四)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与启示
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契机
(一)中国境内的产业区域转移
(二)沧州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优势所在
三加入国内外产业分工建设邻海经济区
(一)积极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二)建设国际级的邻海经济区
第六章产业承接地的“后发劣势”
一后发劣势理论及一般表现
(一)政策优惠逐渐弱化
(二)指导原则新变化
(三)投资环境挑战
(四)传统发展模式挑战
二开发区的后发劣势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的客观制约
(二)发展目标多元化困境
(三)思想观念桎梏
三警惕产业承接的“后发陷阱”
(一)市场扩张周期加速变短、产业边际收益衰减
(二)低端产业的相对落后性
(三)衰退产业的再转移困境
(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
……
第四部分三件大事全面布局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
崛起于渤海湾-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高淑娟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后入工厂。1977年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河北师范学院任教十余年,期间师从张恒寿先生并做其助手6年。1993年晋升副教授,定为硕士生导师。199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师从经君健先生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中日经济史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著作有《近代化起点论》、《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日货冲击波——中国民族工业的忧患》,参编有《当代中国改革大辞典》、《现代西方企业规范管理集成》等;发表论文《日本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及启示》、《多元价值观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朝贡贸易与亚洲早期区域经济雏型》、《日本入关的国际因素及过程》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