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1842-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修订版 ) 本书特色
你想了解中国*大的工商业城市、名扬中外的通商大都上海500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吗?你想知道150年前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前夕上海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吗?《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 1368-1842》将详尽地告诉你当时上海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商品和市场,城镇和航运、港口和码头,商人和商人资本等等。告诉你从唐宋至明清,500年来的上海是怎样从“小杭州”、“小苏州”、“小广东”,*终走向“大上海”。
1368-1842-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修订版 )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张忠民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史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经济史、上海经济史,以及中国企业史和企业制度史。在海内外经济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与演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50年代中国私营企业‘公私合营’研究”,“近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演进及其治理模式”,以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课题《清史·典志·工矿志·工业篇》等。其主要学术著作曾分别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二等奖。
本书自1990年初版以来,在海内外经济史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1998年,作者还因此书专程受邀前往美国出席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得到与会各国学者的普遍好评。
1368-1842-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修订版 ) 目录
目 录
序 马伯煌
重版自序
导言
**章 十四世纪下半叶前上海地区社会经济概述
**节 上海地区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历史沿革
(一)“上海”名称之由来
(二)地理形成及其自然状况
(三)历代建置沿革
第二节 明代以前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
(一)唐以前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缓慢进展
(二)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
(三)宋末元代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转机
第二章 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目 录
序 马伯煌
重版自序
导言
**章 十四世纪下半叶前上海地区社会经济概述
**节 上海地区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历史沿革
(一)“上海”名称之由来
(二)地理形成及其自然状况
(三)历代建置沿革
第二节 明代以前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
(一)唐以前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缓慢进展
(二)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
(三)宋末元代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转机
第二章 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节 东棉西稻作物结构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一)棉花种植的勃兴
(二)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
第二节 粮棉以外其它商品性农业经营的兴起和发展
(一)商品性种植业的发展
(二)商品性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三章 手工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
**节 手工棉纺织生产的模式
(一)农村家庭手工业——手工棉纺织生产的主导模式
(二)城镇居民以及富家奴婢的手工棉纺织
(三)手工棉纺织生产模式分析
第二节 手工棉纺织产品的商品化
(一)产品商品化体现之一——棉布产量估计
(二)产品商品化体现之二——棉布品种的多样化及其对市场的适应
(三)产品商品化的生产力基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一般手工业生产部门及其生产方式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典型行业——暑袜业和染踹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官营手工业的盛衰变化
(一)手工丝织业官营织造的起落
(二)官府专卖手工业——制盐业的盛衰
第四章 商品流通的增长与市场的扩大
**节 地区内部的商品交换和流通
(一)地方小市场的商品交换
(二)区域性商品流通的增长
第二节 国内贸易的兴盛和国内大市场的扩展
(一)明初国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二)明中叶后至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向国内大市场的商品输出
(三)同时期上海地区从国内大市场的商品输入
(四)清前期上海地区的转口贸易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的国外市场及其对外贸易
(一)明代上海地区的对外贸易
(二)清前期上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与国外市场
第四节 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其特点
(一)几种主要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
(二)影响物价变动的诸因素考察
(三)物价变动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 商人和商人资本的活跃
**节 商人资本的种类与职能
(一)贩运商人和贩运商入资本
(二)牙行和牙行商人
(三)店铺商人和店铺商人资本
(四)旧式借贷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节 商人的地缘构成及商人资本的来源和经营特点
(一)商人的地缘构成及其变化
(二)商人资本的来源及其经营特点
第三节 商人会馆公所的兴起和发展
(一)会馆公所的兴起和发展
(二)会馆公所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
第四节 商人资本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航运业及港口码头的发展
**节 内河航运的发展
(一)联系国内大市场的内河航运
(二)地区内部的河道运输及其作用
第二节 沿海航运业的振兴和鼎盛
(一)明代海运业的艰难生存
(二)清前期海运业的振兴和发展
第三节 上海港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的确立
(一)明代上海港的历史状况及其地位
(二)清初江南海关的设立以及上海港地位的初步奠定
(三)嘉道年间上海港的繁盛与江南大港地位的*终确立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上海口岸
(一)有关鸦片战争前上海口岸的史料记载
(二)对中西文史料记载真实可靠性的考量
(三) 鸦片战争前夕上海的口岸及经济地位
第七章 城镇的繁兴和城镇经济功能的增长
**节 城镇的勃兴和增长
(一)城、镇、市的分类及其历史渊源
(二)明代上海地区城镇的发展概况
(三)清前期(1644—1842年)城镇的稳定、持续成长
第二节 城镇经济功能的充实和发展
(一)城镇的商品流通功能
(二)城镇的商品生产功能
(三)城镇人口及其结构分析
第三节 城镇发展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经济因素在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在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三)政治、军事因素对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四)社会突发性因素对城镇盛衰的制约
第八章 财富的分配及其社会各阶层经济生活的变动
**节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及其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趋势
(二)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第二节 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一)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二)赋役制度与社会财富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经济生活的变动趋势
(一)地主阶级经济生活的变动
(二)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与经济生活
(三)商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变迁
(四)社会其它阶层经济地位及其经济生活的变化
第九章 明清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节 增长与局限: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一)明清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特点
(二)经济增长中的制约因素
(三)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开发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中心的移动及其规律
(二)明代上海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三)清前期上海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附 录
一 上海地区示意图
二 上海地区古海塘分布示意图
三 上海地区地形分区图
四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分县在册土地统计
五 唐宋至清上海地区分县在册人口统计
六 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统计
七 鸦片战争前上海县城会馆公所一览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信息
1368-1842-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修订版 ) 相关资料
四明张忠民感于鸦片战争前的上海经济史,当属空白点,爰本“原始要终”之义,积五载的功力,寻绎资料四百余种,写成《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一书,考核精审,论点鲜明,新义迭出,堪称力作。其不蹈前人窠臼,独创新篇,补苴罅漏,张皇幽眇的精神,弥足钦佩。此书出版刊行,其意义当不止于椎轮大辂、踵事增华已也。
--马伯煌--
本书是作者对前近代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和成长做“全方位”考察、研究的结果。作者的视野宽阔,论述涉及农业、手工业、制盐业和航运业,市场和物价、土地和赋役,商人、商人资本和商人会馆公所,地主、农民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城、镇、市和居民人口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作者在积累资料方面的功夫是十分扎实、深厚的。书中的论证,都是有史料为依据的。全书征引史料总数达416种,1389条次,作者特别重视对历代地方志和地方人士的笔记、专著资料的运用,单是地方志即搜集了145种,占征引史料的35%,从中引用资料636条次,占45.78%。四明张忠民感于鸦片战争前的上海经济史,当属空白点,爰本“原始要终”之义,积五载的功力,寻绎资料四百余种,写成《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一书,考核精审,论点鲜明,新义迭出,堪称力作。其不蹈前人窠臼,独创新篇,补苴罅漏,张皇幽眇的精神,弥足钦佩。此书出版刊行,其意义当不止于椎轮大辂、踵事增华已也。
--马伯煌--
本书是作者对前近代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和成长做“全方位”考察、研究的结果。作者的视野宽阔,论述涉及农业、手工业、制盐业和航运业,市场和物价、土地和赋役,商人、商人资本和商人会馆公所,地主、农民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城、镇、市和居民人口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作者在积累资料方面的功夫是十分扎实、深厚的。书中的论证,都是有史料为依据的。全书征引史料总数达416种,1389条次,作者特别重视对历代地方志和地方人士的笔记、专著资料的运用,单是地方志即搜集了145种,占征引史料的35%,从中引用资料636条次,占45.78%。
--杜黎--
该书以商品经济的演变作为全书的论述主线,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逻辑次序,依次论述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商品流通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商人和商人资本的活跃,航运业与港口、码头的发展,城镇的繁兴与城镇经济功能的增长,财富的分配及社会各阶层经济生活的变动,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大辞典--信息
1368-1842-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修订版 ) 作者简介
张忠民,1952年12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史分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明清经济史、上海经济史,中国企业史和企业制度史。
主要学术著作:《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经济历史成长》、《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等。发表《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略论战后南京政府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减持》(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江南地区的“口岸”变迁:公元750~1840年》、《十七至十九世纪海内外华人社会传统“公司”的再考察》等百余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