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2020-06-04 00:00:00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本书特色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是国内全面阐述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科学评估创新竞争力与政策框架的专著。本书立足于打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黑箱”,在系统梳理国际、国内创新与经济增长内在逻辑的重要理论成果基础上,全面探究国家创新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创新对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创新战略的新动向及其成功经验,以及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面临的现实约束。此外,对如何激发创新的强劲驱动力量,如何打造国家创新政策生态体系等也进行了深度剖析。本书可以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如何突破内外相交之困,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之一。“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创新型强国”。从全球视野看,在全球新科技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逆全球化及中美贸易战合流的形势面前,更加凸显自主创新和科技赶超的重大意义,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亟须确立并实施以“创新为本”的“创新立国”战略。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目录

**篇 理 论 **章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提出 **节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战略命题的背景及提出 第二节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现实要求与重大挑战 一、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新挑战 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抢夺创新战略制高点 三、全球创新大国加大创新力度,竞争日趋激烈 四、中国进入“新常态”时期面临经济发展全方位挑战 五、作为国家竞争核心的制造业面临严峻压力与挑战 第二章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论基础 **节 国际上关于创新理论研究的主要论述及借鉴 一、马克思关于创新的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 三、经济学中的创新学派 四、波特国家发展阶段理论 五、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六、后发国家的相关创新理论 七、全球正推动加快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民经济核算改革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创新理论战略思想的阐释及其战略重点 一、深刻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准确领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扎实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动力的战略思想 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须处理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第三节 新环境下对“创新”的再认识 第四节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 第三章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节 创新提高尚未真正有效地促进高质量经济增长 第二节 制造业创新不足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第三节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一、国家政策层面: 创新战略与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 二、创新链层面:创新投入结构不平衡与创新产出效率低之间的矛盾 三、创新主体层面:企业主体创新动力不足,不同主体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 四、 产业创新层面:关键共性技术基础落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突破之间的矛盾 五、 技术创新层面: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突破先发国家核心技术垄断仍面临较大困局 六、 市场环境层面:市场没有在创新驱动过程中真正发挥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 七、 开放创新层面: 全球创新网络环境开放性与高端创新资源难获得性之间的矛盾 八、制度机制创新层面:缺乏创新宏观管理体制与资源配置机制设计 九、创新人才层面:创新人才结构与创新产出效率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国际经验 **节 主要创新大国积极推出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战略 第二节 保持战略持续性和系统性,为下一代创新和经济持续增长做整体布局 第三节 统筹协调各类创新资源,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组织保障 第四节 围绕创新链,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家创新优势 一、促进创新各部门合作与技术转移 二、加快产业创新步伐 三、建构有利于创新的经济生态环境 第五节 各国政府致力于打造创新“公私合作”的PPP 新模式 第六节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为科技创新和创新增长保驾护航 第七节 “以人为本”,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争夺 一、美国 二、欧盟 三、日本 四、印度 第五章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制度创新 **节 加快形成从“旧三驾马车”到“新三驾马车”的动力转换 第二节 全面确立“创新立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 第三节 企业成为“主发动机”,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一、推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市场化改革 二、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 三、设立国家基础工业共性技术创新基金 四、建设国家级创新工程中心,增强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 五、推动大企业建立“双创”平台 六、打造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四节 积极打造全面创新制度保障体系与创新生态系统 一、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建立创新产权化与创新资本化的法律框架 三、关于创新供需管理的重大制度创新 四、加快完善以R&D 为重点的国民新经济核算体系 第五节 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与政策工具供给 第六节 通过创新人力培育、流动等制度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二、创新人才流动制度 三、积极创新海外人才引进制度 四、加快完善创新人才评价/ 薪酬制度 五、全面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六、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七、以人为本设计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第七节 构筑开放式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第二篇 专 题 专题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创新增长 **节 中国经济放缓的供给侧结构性因素 一、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增长的贡献考察 二、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考察:边际递减制约投资增长 三、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考察:数量红利结束,质量红利到来 第二节 寻找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释放创新潜力 专题二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点领域 **节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发展及其展望 第二节 新能源与可替代能源技术发展及其展望 第三节 下一代健康与生物技术发展及其展望 第四节 基础材料技术发展及其展望 第五节 生态环保技术发展及其展望 第六节 空间与海洋技术发展及其展望 专题三 加快构建中国开放式创新体系与路径选择政策建议 **节 在海外展开科技布局可重视六种模式 第二节 学习借鉴全球开放式创新机构的运作模式 一、欧洲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全球化布局值得借鉴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全球化布局值得借鉴 第三节 积极引导构建国际化产业联盟 第四节 大力吸引、培养和激励国际一流创新人才 第五节 建设世界一流工业研究院新体制新模式 第六节 全面强化与世界创新前沿领域对接 第七节 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一流创新型国家形象 专题四 全力打造全球创新的“深圳样本” **节 “十三五”目标:深圳谋定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 第二节 深圳产业定位:追求全球引领式产业创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深圳质量”国际化前沿 二、先进制造集群:基础与智能双脚迈进创新主战场 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深圳加快向绿色创新转型 四、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打造科技、经济、民生*佳结合点 第三节 “深圳制造2025”:高端装备担当制造强国战略领军者 第四节 全球十大科创中心的实力比较 一、深圳创新成果增长态势强劲,多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 二、深圳创新焦点更加注重对接战略新兴产业 三、创新主体集中度高,本土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四、创新合作方面有待加强,知识流动效率至关重要 第五节 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创新全球化 一、构建“深港创新圈”,成为区域创新体系龙头 二、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深圳建设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城市桥头堡 三、着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为创业者搭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四、与世界核心创新城市合作,建设创新全球化合作“直通车” 第六节 深圳以“人才特区”支撑创新高地 一、多措并举建设人才特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二、“高层次专业人才1 6”计划,发力人才战略 三、实施“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聚集深圳 四、内源式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为创新崛起提供源头活水 专题五 积极发挥大企业在推进“双创”中的作用 **节 我国大企业渐成“双创”的重要力量 一、大企业“双创”模式层出,影响重大 二、大企业“双创”平台优势突出,成效显著 第二节 大企业“双创”仍面临困难和挑战 一、认识存在偏差 二、创客主体来源不足 三、重点领域存在短板 四、政策体系不完备 第三节 深入推进大企业“双创”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大企业的关键角色和引领作用 二、吸引汇聚重要创客群体 三、推出重点领域大企业“双创”的支持措施 四、完善大企业“双创”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作者简介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政府国际交流项目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顾委委员、理事等职。同时担任《国际石油与经济》等杂志编委,以及美国全球经济学家网站Project-Syndicate等媒体特邀专栏作家。主要从事全球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全球价值链、中美经贸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中央国务院及部委、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课题项目60余项,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获得重要批示,并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国家宏观政策。同时,在核心期刊及SCCI上发表数百篇学术文章。出版《创业型经济论》《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大变革:全球价值链与下一代贸易治理》三本专著,参与合著20余部。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政府国际交流项目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顾委委员、理事等职。同时担任《国际石油与经济》等杂志编委,以及美国全球经济学家网站Project-Syndicate等媒体特邀专栏作家。主要从事全球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全球价值链、中美经贸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中央国务院及部委、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课题项目60余项,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获得重要批示,并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国家宏观政策。同时,在核心期刊及SCCI上发表数百篇学术文章。出版《创业型经济论》《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大变革:全球价值链与下一代贸易治理》三本专著,参与合著20余部。 许元荣,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总监,累计向国家决策部门提交国家高端智库报告百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好评,获得新华社瞭望智库突出贡献奖。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大数据治国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专项《“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并出版《大数据领导干部读本》(执行主编)。 张影强,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和产业政策。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和参与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委托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出版著作有《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中国方案》《机会平等与收入分配相关性研究》《新经济 新动能 新思路》等。 张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山东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博士后,曾于山东财经大学任教。主持或参与中财办、深改办、中宣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研究项目及各省市咨询项目100多项。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文章80多篇,撰写专著、合著10多本,执笔撰写内参报告90多份。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http://book.00-edu.com/tushu/3/2020-06-08/242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