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方法论研究 本书特色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与其他同类专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本书共分为六章。*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译学方法论研究 内容简介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
与其他同类专著相
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
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
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
本书共分为六章。
*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
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
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
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
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
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
与其他同类专著相
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
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
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
本书共分为六章。
*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
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
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
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
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
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
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
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
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译学方法论研究 目录
目录
总序
王克非
前言
**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
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
第六章 译学方法论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文献
索引
后记
目录
总序 王克非 ix
前言
**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蓝 红 军 xiv
1
1 . 1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2
1 . 1 . 1 方法与方法论 2
1 . 1 . 2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7
1 . 2 译学方法论的内容构成 10
1 . 3 译学方法论研究的价值意义 15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18
2 . 1 前学科时期 19
2 . 1 . 1 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登场 19
2 . 1 . 2 前提性问题域的形成 22
2 . 1 . 3 翻译研究流派的出现 25
2 . 2 学科形成时期 37
2 . 2 . 1 翻译研究的科学化诉求 38
2 . 2 . 2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42
2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51
2 . 3 . 1 形成趋势的实证研究 51
v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 . 3 . 2 来源多元的理论研究 52
2 . 3 . 3 成为研究对象的译学方法论 54
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57
3 . 1 前学科时期 57
3 . 1 . 1 古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对象域 58
3 . 1 . 2 近现代中国翻译研究的问题域 63
3 . 1 . 3 前学科中国翻译研究方法论的特点 69
3 . 2 学科形成时期 73
3 . 2 . 1 学科意识萌发 74
3 . 2 . 2 西方译论的引介 75
3 . 2 . 3 学科理论的建构 78
3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79
3 . 3 . 1 走向融合的译论交流 79
3 . 3 . 2 本土翻译理论的建构 81
3 . 3 . 3 翻译学方法论的探索 85
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 89
4 . 1 哲学与译学方法论 90
4 . 1 . 1 思考翻译问题的前提假设 90
4 . 1 . 2 选择译学对象的价值取向 94
4 . 1 . 3 确立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础 97
4 . 2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0
4 . 2 . 1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本体基础 101
4 . 2 . 2 人文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 103
vi
译学方法论研究
4 . 2 . 3 人文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05
4 . 3 科学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6
4 . 3 . 1 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和科学化 107
4 . 3 . 2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特征 109
4 . 3 . 3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12
4 . 4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16
4 . 4 . 1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特点 116
4 . 4 . 2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21
4 . 5 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23
4 . 5 . 1 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124
4 . 5 . 2 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发展的影响 131
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 137
5 . 1 学科分类与翻译学 138
5 . 1 . 1 知识与学科分类 139
5 . 1 .<
译学方法论研究 作者简介
蓝红军,翻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州科技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翻译类权威期刊《中国翻译》上发表9篇,参与《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等学术著作和《中国翻译年鉴》编写,是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学》编纂负责人之一及词条主要撰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