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教十五年的全国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实践智慧——来自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的英语教学理论,包括:
语文教学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如何写好英语教研论文
英语教师如何开展说课
给新上岗英语教师的三点建议
内容简介
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外校副校长,将其全部的英语教学经验与感悟,通过英语教师最需要的理论解读、课堂教学最实用的实践智慧、专业成长最便捷的高速通道三辑展现出来,为新入行和立志优秀的英语教师,提供贴近教学交际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葛文山 江苏省张家港外校副校长,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江苏省“苏派名师”,中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会会员;受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译林出版社等单位委托,在全国各地做过50多场教学报告,深受到一线教师欢迎;曾主持江苏省双语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十余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著有《阅读精华文库》、《外语之友》,参与编写《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
目录
序:知行合一,根植课堂的智者
理论探究
01 语文教学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02 揭开模块课程的“庐山真面目”
03 给任务型教学“接地气”
04 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
05 听力训练的行动指南
06 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从江苏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谈起
07 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从苏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会课活动说起
08 英语作文能力滞后探源
09 跨文化意识的初步培养
10 如何向课程标准迈进
实践智慧
11 词汇教学中的“批量处理”
12 记忆组块效应与词汇教学
13 听力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分析——从一次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评优观摩课说起
14 课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15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设计——以2011年苏州市评优课第一名的教学设计为例
16 高考阅读理解常见问题解答
17 迅速提高阅读训练效率的策略
18 书面表达中的常见错误分析
19 英文报刊阅读新策略
20 报刊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
教师成长
21 我们到底在追求怎样的科研
22 如何写好英语教研论文
23 给新上岗英语教师的三点建议
24 英语教师如何开展说课
25 如何开设大型英语公开课
26 三分靠教学 七分靠沟通——跟青年英语教师谈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27 面向课改 贴近一线——从一次招聘会谈小学英语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
28 突破专业发展中的“天花板”困局
29 专业化成长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0 职业规划:以终点为起点思考——关于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点建议
后记:做一个有思想力的行动者
¯ 读者定位
一线英语教师,教育专家、学者
¯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陈列:码堆与平摊最为合适
¯ 样章|节选
01 语文教学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钱锺书、林语堂、蔡元培、梁实秋、陈寅恪、胡适等,这些人都是耳熟能详、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他们成功的语言学习经历有力地说明,汉语和英语学习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并非独立的两张皮。通过比较,我发现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被移植到英语教学中去。
启发一:英语教材中有适量的名篇佳作吗?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文选入教材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即文质兼美。文,应体现在人文性方面;质,当体现在工具性方面。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编自名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规范优美,内容丰富有趣,蕴含着认识自然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经典文章,不但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语言技能,同时也能在精神上得到浸染、陶冶。
现行英语教材多围绕语言功能、结构、实用话题和任务来设计。课文或学习材料主要以记叙文、应用文为主,内容简单枯燥无趣,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严重脱节;文章里面的文字并非真实的语言材料,而是出自职业的教材编写者(text writers)之手,语言不够优美。例如,表1中就是我国现行英语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课文节选,学生从中能学到什么呢?无非是几个单词和句型等语言知识,根本谈不上情感体验。使用这种学习材料,我们就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宗旨,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表1现行教材课文节选 These are my parents My name’s Tony Smith and I’m English. These are my parents. My mother is an English teacher in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is is my father. He’s a hotel manager. (节选) |
表2 英文哲理小诗 A Wise Old Owl By Edward Hersey Richards A wise old owl sat on an oak; The more he saw the less he spoke;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Why aren't w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
相比之下,表2中的这首英文小诗就很具有哲理性。通过对它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我们可以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英语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即提高人文素养。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而外语教育则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英语教育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只是英语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盼望英语教材早日多选入一些英美国家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童年趣事、小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在选择文学作品做英语教材课文时,我们一直都担心文学作品中生词过多、语法结构复杂、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考虑,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首先,语文教材在入选文学作品做课文时,也会遇到同样问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为了入选一些精彩的文学作品,就通过夹注拼音、降低认知要求、改写等简化手段成功地解决类似问题,这些都很值得借鉴。另外一方面,一直以来统治英语教学的一些观念也值得质疑,比如:英语时态一定非要从一般现在时开始教起吗?含有过去时态、现在进行时的课文岂不更加活泼生动?倒装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语法现象非要等到中学才能接触和学习?其实,在不作考查或者考查要求不高的前提之下,有些语法现象可以让学生早点接触和了解。
其次,小学、初中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人担心英美文化会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其实,虽然不同文化对政治、宗教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至真、至善、至美却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入选课文时,我们可以避开涉及敏感话题的文学作品,而选择一些歌颂人类共同美德的美文作为教学范例,让学生关心英语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英文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生动和语言的优美。
在选择文章时,我们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文章要以“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或充满哲理,或充满爱意,或充满儿童的遐想,或讴歌生命、和平;二是要避免“假、大、空”的文章,以“真”为第一要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感动和影响他们的经典作品。而现行英语教材中,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比例太大,文章内容枯燥无味。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作品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表3的这篇文章(If I were a boy again)可以让学生们找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影子”和精神上的“引子”。
If I were a boy again.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practice perseverance more often, and never give up a thing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or inconvenient. If we want light, we must conquer darkness. Perseverance can sometimes equal genius in its results.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says a proverb, “who can surmount the pyramids — the eagle and the snail.”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school myself into a habit of attention; I would let nothing come between me and the subject in hand. I would remember that a good skater never tries to skate in two directions at once. The habit of attention becomes part of our life, if we begin early enough. I often hear grownup people say, “I could not fix my attention on the sermon or book, although I wished to do so” and the reason is, the habit was not formed in youth … (节选) |
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qq 的人将会意识到:同汉语一样,英语也一个承载着文化的媒介;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更重要的是,英语也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富其精神。作为一线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少一些text writers的枯燥语言,多一些出自语言大师的精彩美文,多一些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经典之作。只有经典之作,才值得学生们反复听、诵读、模仿和记忆。
启发二:什么才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汉语是母语,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我们常常发现,幼儿新学的东西不能很快表达出来,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听、模仿和记忆之后,在以后的自然情境中突然表达出来。只听不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沉默期。其实,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语言的输入、加工储存、识别(再认)和运用(重现)这样几个过程。
当人们新学习一定的语句后,一般都只能部分地保存在脑中,随着听的次数的增加,脑中储存的该语句逐渐完整,虽然不一定马上能表达出来,但当听到这样的语句后,一定能识别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的阶段性收获。以后,他就会在适当的环境中尝试着运用它们,不过,可能只是部分地运用,逐渐越来越熟练,达到一定时期后,自然就能熟练流畅表达。
语言学习是过程和结果不断循环进行的。因此,我们不能期待:儿童学习新东西后马上就应该表达出来,这种期望是不合适的。他们不能马上表达出来,说明在这些新学的语句上,他们尚处于“沉默期”,应采用朗读、抄写、辨认、记忆等“再认识”的方式来检查其学习情况。
近期,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交际,注重学以致用,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学以致用并不等于即学即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英语教师往往在新知识授课结束之后,马上让学生表演,期待学生活学活用,这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严重的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这是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
新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但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国外的做法,毕竟我们缺乏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任务型教学应该本土化,“接地气”,不要过分强调“用中学”,不要过多期待学生灵活运用刚学完的新知识。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侧重英语的理解性输入,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突出“学中用”、“学后用”,不能拔苗助长,盲目追求即学即用。
我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输入型教学,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笔头上,都十分注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强调让学生多听、多诵读、多模仿、多抄写、多记忆。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往往通过范读、领读、齐声朗读、轮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一些优美段落,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消化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模仿、朗读、边听边读和背诵等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口语和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许多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英语是按单词和句子的重音来分节奏的。英文诗是练习英语节奏的最好材料之一。例如 William Wordsworth著名的“The Daffodils(水仙花)”,便是典型的弱强节奏。熟读之后,大声朗诵,一定获益匪浅。
The Daffodil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
“21世纪杯”和“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是我国中小学和大学英语的顶级赛事。南京大学的丁言仁教授在总结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学习英语的方法时发现,他们都有着以下共同的英语学习经历:
l 诵读过多位名人演讲稿;
l 背诵过大量优美文章;
l 注重背书的语音语调与录音一致;
l 听和模仿英语广播或录音磁带;
l 观看和模仿英语电影和电视剧;
l 记忆大量完整的语块(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习语、短语、短句等);
l 关注语块的功能及其出现的语境。
反复听,大声朗读,认真模仿,这样的一条英语学习之路,在国内已经受到外语语言教学界的注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映像(shadowing)教学法,即要求学生对一小段录音一遍遍地反复听、念、用,一直到完全掌握其中的语块,像是工艺美术中表现一个图案或字块立体感的阴影区一样,要与原来的图案或字块在形状上一模一样。在我国,这种教学法被应用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口译教学中去。其实,映像教学法也非常适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语音记忆是语言词汇最原始、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方式。
启发三:还有什么东西比单词和语法更重要
语文教学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这其中不无道理,唐诗中无数个优美的诗句,就是一个个语块,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随机组合或应用。语文老师在教授诸如《静夜思》这些诗歌的时候,通常不做语法分析,不把整首诗肢解成为一个个字词,而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整首诗,里面的“床前明月光”等四句话就是四个大语块,它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相对比较固定。学生把它们当做整体来接受,存储在自己的词库里面,然后对其模仿、套用、甚至重新组合,达到创造使用的程度。
除诗歌以外,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的重要词语、语句和段落时,通常也不做语法分析,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很少对里面的单个字进行讲解,大多是以词组、成语、甚至短句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我们在儿童早期学习母语的时候,更是把语块作为模仿、学习和记忆单位。当儿童使用“这是什么”时,他们可能把这四个词当做一个未加分析的单位来记忆和使用。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这四个词是一个词条。显然,他们没有辨认出这是一个由四个词构成的语言单位。儿童在反复和成功地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后,就能从中概括出来一些语块的构造规则,从而形成语言能力中的语法能力,而作为语块的那部分,则作为整体存储在心理词库中。
研究发现,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语块在自然语言中占到约90%的比例。语块构成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和主体,一个普通的本族语者,通常能够掌握成千上万的预制语块,从而保证其语言表达的纯正和流畅。语块在语言中的频繁出现和语境依附的特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形式—语境—功能”的联系,以整体形式习得,以独立单位储存。学生无需了解其内在构成成分,无需进行句法规则分析,就能检索和提取,使其成为语言使用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使用语块进行信息加工会更省时、更省力,作用更大,是降低语言使用门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应该降低对语法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即可;语法讲解时,不宜追求全面、系统和难度;要树立语块意识,把英语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语块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对语块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以语块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端。
首先,通过模仿学到的是完整语块,使用时不必临时组装,这有利于提高口语流利度。其次,模仿来的语块是地道英语,有助于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的影响。模仿中学习者对英语口语韵律和节奏的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口语和写作中使用地道的英语。最后,长期的模仿和语块学习培养了学生对语块的兴趣和敏感性,养成 “从听中学”和“从读中学”的好习惯,养成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英语的习语、短语、成语等语块,成千上万,少之又少,依赖老师对课本的讲课,学生就只能停留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上,而依靠自己反复的观察、体会、模仿和试用,才能不断积累,不断进步,才真正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语言的基本语块结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归纳句子中的语法规则。确切地说,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找出语言材料中的语块,并给学生提供语境,对这些语块进行大量的操练和实践,使学生在使用中获得语言运用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语言流利程度。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语块形成的规律,知道语块既有弹性,又有限制的特点。
语块是结构和意义的统一,所以语块的讲解也要从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深刻明白该语块的结构和意义特征,以增强记忆效果,并使学生在运用时有更强的意义意识、语法意识、自信心和主动性,增强语块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讲解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语义和结构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说明。语音记忆,是语言词汇最原始、最基本,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方式。所以,教师要在让学生理解语块意义和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听、反复朗读、反复模仿含有大量语块的名篇佳作,直到他们对语块产生语感,朗朗上口。
与语文教学相比,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理论和方法过于理性化、技术化,强调分析、分析、再分析,以“理”代“悟”。“听、诵读、模仿”等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这些方法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是最朴素、最生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会了他们领悟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了持续学习能力。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300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