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帮助教师参悟教学设计奥秘,深入教学设计流程。
内容简介
理解为先模式(UbD)是当代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模式,该模式的协同开创者为威金斯和麦克泰。本书由该两位作者的两本小书合并而来,一本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本是《走出单元设计的25个误区》,前一本是如何使用理解为先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后一本是在实践理解为先模式教学设计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
格兰特·威金斯 (1950-2015),曾任新泽西真实综合教育总裁,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杰伊·麦克泰 担任马里兰州评估协会的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国家评估论坛成员。
丛书主编简介
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主持/主讲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教学理论与设计》,代表性著作为《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010;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和《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奖”(2001)。
刘徽 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从事课程理论与课程史研究、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
本书推介语
在我国漫长的八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们都在苦苦找寻课堂上静悄悄革命的发生,也在不断创造着改变课堂现状的模式和策略,但是当我读到美国这两位教学设计大师的《理解为先》时,眼前一亮。大师所呈现的成果并不是一套模式,而是一个结构性平台,既立足于“学习”搭建了脚手架,又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创造空间,使得我们始终可以走在从标准到目标到单元到评估的“一致性”道路上。非常推荐广大老师阅读,它将启迪我们对“教育为什么”的全新思考。
——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研究员张铁道
《理解为先模式》(UbD)是一个当代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模式,也是经过市场检验,受到广泛欢迎的适合教师使用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式之一,可以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校长、教学管理部门和督导部门以及各类培训行业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便利。我们相信,这就是教师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好的理论,这是一个好的模式,深耕多年,深度加工,通俗表达,好用管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 盛群力
目录
图表目录
单元教学设计指南
引言
模块1:理解为先模式基本思想
理解乃教育目的
什么是理解
优质设计即“逆向”设计
避免单元规划中的两大典型误区
反思优秀的学习设计
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模块2:理解为先模式模板
阶段一: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标准和其他既定目标
阶段二:确定恰当评估办法
阶段三:规划相关教学过程
设计标准
理解为先模式应用前后对比案例
案例单元
参考文献
模块3:从哪里开始设计
结果Vs?过程
设计定位
参考文献
模块4:开发初步的单元草稿
阶段一——预期结果是什么
预期的技能结果
长期的理解性目标如何影响短期的内容教学和评估
询问目的的问题
阶段二——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达到了单元目标
理解=自我提示
评估=可靠的证据,而不只是形式
阶段三——基于目标和证据,如何实现这些结果
逆向设计的一致性:“两个问题”测试
自我评估——回顾模块4的标准
参考文献
模块5: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
阶段一——预期学习结果
阶段二和阶段三有哪些相应内容
真正理解与貌似理解
迁移:是与不是
自我评估——回顾模块5的标准
重温营养单元
参考文献
模块6:基本问题与理解
核心观点与模板
基本问题
非基本(但对教师很重要的)问题
目的重于形式
基本问题与小学生
基本问题与教授技能
理解框架
理解与老生常谈
理解与技能
自我评估——回顾模块6的标准
完善营养单元
参考文献
模块7:确定理解的证据和开发评估任务
理解的证据
对迁移作出评估
理解的六个维度
运用六个维度
误区提示
为迁移而教意味着为熟练而评估
教材评估
自我评估——回顾模块7的标准
营养单元的再改进
参考文献
模块8:为理解而学
编码学习计划
走向理解
通过挑战性质疑来促成理解
技能教学和为理解而教
学会迁移
教科书的角色
提示学生运用A?M?T的必要性
自我评估——回顾模块8的标准
营养单元的回顾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走出单元设计的25个误区——精炼单元设计改善学习效果
引言
阶段一 设计单元目标的误区
误区1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
误区2片面强调知识覆盖面
误区3单元设计应试化倾向
误区4单元目标不聚焦
误区5单元缺乏基于理解的目标
误区6单元目标之间联系不明确
误区7缺乏核心问题
误区8混淆目的和手段
误区9混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阶段二 确定评估办法的误区
误区10评估缺乏效度
误区11评估缺乏信度
误区12表现性任务不真实
误区13表现性任务繁冗低效
误区14表现性任务统一化
误区15评估标准或量规无效
阶段三 落实学习计划的误区
误区16单元设计与目标不相符
误区17单元设计缺乏预评估
误区18单元设计未能预估学习错误
误区19单元缺乏动态的形成性评估
误区20单元计划未含必要的调整时间
误区21单元设计太单一刻板
误区22单元设计无法促进学生迁移
误区23单元设计没有考虑学生多元差异
误区24单元设计未能提升学生自适应能力
误区25单元设计背离目标或评估
参考文献
理解为先模式主要图书和重要网站资料信息
作者简介
译后记
精彩节选
译 后 记
UbD模式的协同开创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曾经联名写过一篇论文,刊登在2008年第8期美国《教育领导》杂志上,题目就是“理解为先”(Put Understanding First)。确实,假如要用一句话或者词语来概括,那就是“理解为先”。因此,我们用“理解为先”作为本书中文版的书名,或许是比较贴切的。可以这样说,UbD是一个当代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模式,也是经过市场检验,受到广泛欢迎的适合教师使用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式之一。美国视导与课程协会(ASCD)花费了很多力气来推动UbD的应用,至少出版了10本书大力宣传和推进UbD的思想与研究。
UbD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妙招,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呢?我们认为:UbD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UbD遵循了教学设计所倡导的“逆向设计”原理,提出了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和“规划相关教学过程”三阶段教学设计步骤,明确了“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和“实现迁移”三种教学目标互相印证,不要偏废。这三种教学目标同时也经历着“求学懂知能,知能促理解,理解达迁移”这样一种循环。当然,这三种目标本身是一种层级,环环相扣,拾级而上。要注意的是,不是不要知能,而是我们原来将教学的眼光都盯在了知能上,不重视理解意义,更没有实现迁移。
2.UbD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如果要将“理解为先”作为UbD理论的核心,那么,对究竟什么是理解做一番探究则是题中之意。UbD理论确实在理解的六个维度进行了解答,将理解分为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与自知,这不仅大大拓展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中的理解维度,同时也带有高层次认知目标甚至情感目标和元认知目标。
3.UbD的贡献还在于在备课计划表的设计上非常直观形象,同时又合理到位,在编写教学目标、落实评估方案和安排学习计划方面十分细致。尤其是在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层次,学业表现的方式和通过基本问题和核心任务来落实教学目标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从2003年开始逐渐接触到UbD理论,在2005年出版的《教学设计》教材中,我们阐述了当代教学设计十大模式,UbD就是其中一种模式。这之后,我们一直关注UbD研究的进展,通过撰写书的章节、论文和译文来追踪这些进展。现在,我们终于完成了《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的翻译工作,可以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校长、教学管理部门和督导部门以及各类培训行业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便利。我们相信,这些就是教师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好的理论、一个好的模式,深耕多年,深度加工,通俗表达,好用管用。
在本书中,我们专门收录了两位作者合作的另一本小册子,用以回答教师在运用UbD模式开展单元设计中会遇到的一些困惑。这本小册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作者在无数的实践碰撞中概括凝聚起来的,我们相信读者一定不会予以忽略的。
本书翻译分工是:吴新静翻译了模块1,2,3,4,5;柳丰翻译了模块6,7,8,结束语等;郑丹丹曾经参与过本书主体章节的译写工作;沈祖芸翻译了——《走出单元设计的25个误区》;盛群力负责全书翻译策划和校对。我们同时要感谢浙江海洋大学何晔,她在十年前就对UbD模式做过专门的引进与梳理,对理解的六个维度做过一定的改造,同时参加过UbD相关论文的翻译工作,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
当然,只是依靠本书来了解UbD全貌,显然还是不够的。好在读者可以从UbD已经或者即将出版的相关图书中“拼图”成功,这样一定会如虎添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便于读者更全面了解UbD的理论,我们整理了UbD十本图书和若干重要的网站资料,供读者选用。就在提交本书之时,我们读到了由闫寒冰教授主持翻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这就是威金斯和麦克泰合作的反映UbD理论的书。我们特别倡导读者将UbD五本中译本结合起来阅读,以期对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与掌握。
衷心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将本书列为“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第二辑第1本推出;衷心感谢成知辛、周敏、姜丹、丁毅等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具体帮助。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受到广大教师、教研员、校长、培训从业人员、师范院校学生等读者的关注,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帮助。欢迎读者对本书翻译中出现的错漏予以批评指正。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77
开 本:16开
字 数:197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