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教育学:研究与记念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纪念华东师大教授、教育学泰斗瞿葆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文集,其中既有其学生记叙瞿葆奎先生经世治学的文章,也有缅怀瞿葆奎先生的文字,还有多篇秉持瞿葆奎先生的学术精神的论文。郑金洲,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出版有《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学百年》(合著)、《教育文化学》、《教育碎思》、《教师如何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案例教学指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合著)、《校本研究指导》等几十部著作。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目录写在前面的话......................................................................
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
教学理论本土化:30年的历史与经验
..........................................................刘家访福建师范大学
余家菊教育本质及其教育学观之论析
...............................................曹常仁台湾中华医事科技大学
提升我国人才培养水平的若干思考
........................................杨银付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招生制度下“异地高考”问题的思考
.......................................................孙绍荣等上海理工大学
论民族地区新课改的复杂性
.......................................................蒋士会等广西师范大学
关于职业教育的七点看法
..........................................................周浩波辽宁省教育厅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校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
............................................唐晓杰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校的“公共”建构:基于公民教育的反思
.........................................................程亮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校长背景和学校过程有关吗?
——基于学校和教职员工调查(2003-04)的多层次研究
.................................................沈剑平等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探索
..............................................................罗明东昆明学院
创新型教师培养与教师教育创新
.........................................................王枬广西师范大学
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认识
....................................................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
知识的心理存在方式及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孙克瑞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我和“分层递进教学”研究
.................................................胡兴宏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多元学术观与大学学术发展
.........................................................涂艳国华中师范大学
千万莫让“学术腐败”玷污大学
......................................................喻立森宁波诺丁汉大学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非学术因素
......................................................任长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主要国家学位立法研究
.................................................谭晓玉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诲深如海——瞿葆奎先生予我
.........................................................熊川武华东师范大学永远的怀念
——与恩师瞿葆奎先生交往纪事..................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我与恩师三十年
...................................................李复新澳大利亚森隆集团
人生的导师
.........................................................朱俊杰湖南省教育厅
亦师亦友的瞿先生
.........................................................刘孝学上饶师范学院
先生的情怀
.........................................................迟艳杰沈阳师范大学
瞿师小记
..............................................................马凤岐汕头大学
附录
1.瞿葆奎先生生平简介......................................................
2.以“有涯”追“无涯”以“严谨”求“真知”
——瞿葆奎先生谈治学.......................................................
3.融会古今兼蓄中外
——瞿葆奎先生教育思想纪略.................................................
跋
识深但求千载道 品高自成一家言
——纪念瞿葆奎先生........................................黄旭成知辛
精彩节选
写在前面的话
2012年7月30日,恩师瞿葆奎先生耗尽了生命所有的坚强,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在那张病榻上,他挺过了整整一年零半个月。其间,几度与死神擦肩,而又顽强地回到了我们中间。然而,这一次,先生真的走了。
先生走了,他却在遗愿中要求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作为学生,我们都希望送先生最后一程,表达我们的哀思和感念:我们无不是因为先生而有了宽阔的学术天地,我们无不是因为先生而有了通达的人生征途。平日,先生就不愿“打搅”我们,每次生病住院,总是再三吩咐工作室的研究生不要透露给我们。我们深知,先生这一遗愿,并不仅仅是先生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洞明和豁达,也是希望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侵扰”了大家的工作。8月3日,在遵从先生遗愿的前提下,只有他的家属和部分学生与他做了最后的告别。那天,先生穿着他钟爱的那套中山装,躺在鲜花丛中,静谧安详。在他的枕边,我们放了凝聚他深沉思想、积淀他严谨学术的几本书。相信有它们相伴,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孤寂。
这本文集原本是为了庆祝先生九十寿诞,计划在2012年教师节前出版的。先生八十和八十五大寿的时候,我们也筹划过类似的文集,但是都是在“私下”组织的,因为对于这种逢五逢十的贺寿活动,他一直是不赞成的。退休之后,先生更加愿意清静恬适的生活,但学术的工作未见有半点停歇。除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之外,先生亲自选编和校订了自己的文集《教育学的探究》,发起并主编了《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随后又主编了《20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共50册)和《孟宪承文集》(共12册),直到2011年上半年才相继竣事。终于,先生可以从艰巨而繁重的学术工作中脱身,我们都感到高兴。然而,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遂人愿,那么的猝不及防。7月15日,先生去华山医院看病,不慎跌倒,最初诊断为骨折,未过几日就被告知是肺部感染,体内二氧化碳无法排出,紧跟着又是病危通知。度过危险期,先生有时清晰如常,有时又意识混乱,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直到9月下旬,先生才慢慢恢复到入院前的状态——除了右腿骨折之外。看到先生又如从前那样,每每我们去看望他时,他都是从生活到工作一一关切。我们欢欣鼓舞,满怀期待,都以为先生的康复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们将九十寿诞的计划“透露”给他,先生依然不赞成,总是有些“责备”地说,你们有时间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先生突然离世,我们心情悲痛,原来的计划一度搁浅。一些作者也来电询问文集事宜,我们也觉得应该对各位作者有些交待。原来的庆祝,现在只能以纪念的方式面世了。其中,有几篇记叙先生经世治学的文字,是在先生过世之前写就的,这里都未作改动;先生过世之后,又有弟子写了一些缅怀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生真切而质朴的感情,这种感情事实上折射的是先生在学问和品格上对我们这些弟子的深刻影响。
本文集还有许多论文,它们都只能算是我们交给先生的一份“作业”。这些“作业”虽然主题各异、风格不同,但是它们力图在不同程度上秉持先生的学术精神,坚守学科或专业的立场,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或坚持形而上的理论分析,或采用严格的经验研究,或进行现实的实践探究。我们的文字,先生再也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在延续先生的学术事业,他必定是欣慰的。
先生走了,但是他把名字烙在了那些熠熠生辉的著作上,包括中学《上课实录》、《教育学文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元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的探究》、《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等等,这些著作曾经引领而且仍然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学术。然而,他留给我们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为学”的人生箴言;是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的治学方法;是他高山般的“静默”风范和“敢立潮头唱大风”的精神;是他对学术争鸣的倡导:“只有一种观点的学术,是窒息了的学术;没有争鸣的学术,是死亡了的学术”;是他对学术规范的信守:“学术研究是与存真求实、脚踏实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探索创新、锐意进取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实、诚信,也就没有了学术的生命。”……
先生走了,我们悲痛,我们怀念。再也不会有先生的耳提面命,我们需要自己前行。我们深知,唯有不辱先生的风骨,发扬先生的学问,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最后,让我们一起说:先生一路走好!
郑金洲
2012年12月10日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字 数:392千字